跳到主要內容區
:::

原住民族教育講座 撒舒優、波宏明談艱辛歷程及展望

日期 : 2022-04-14 單位 : 秘書處
【民族系訊】
本校民族系本學期「原住民族教育」系列講座於4月8日舉辦第三場,講座中除了播映《成為真正的人》和《作部落的人》紀錄片,也邀請該片導演撒舒優、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進行映後座談。

《成為真正的人》和《作部落的人》皆以民族教育為核心主軸,前者紀錄屏東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的教育現場,細膩描繪第一屆學生的學習歷程,並從中呈現教師的課程設計理念。透過學生、老師和家長的角度,探討民族教育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發展現況和困境。後者則以屏東美園和旭海的「社區/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作為紀錄對象,敘述他們如何將語言融入學齡前教育,實踐部落托育文化,並度過「不合法」的艱辛路程。

撒舒優分享創作動機時談及,隨著家中孩子逐漸成長,開始關注原住民教育議題。孩子就讀幼兒園時,他偶然得知教保服務中心的課程教學,深入瞭解後並決定拍攝,促成《作部落的人》這部作品。當孩子即將就讀小學時,他再將視野轉向小學的原民教育議題,實際觀察三到四年後,才開始拍攝地磨兒國小第一屆使用排灣族本位教科書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此作為《成為真正的人》的拍攝主軸。

上述紀錄片雖探討不同階段的原民教育現況,但兩者皆面臨難以銜接的問題。對此波宏明先解釋原住民教育的意涵──整合一般教育和民族教育。前者注重競爭力,後者則重視語言和文化,兩者合一時,便須同時納入一般教育內容,如康軒和南一等教材,再將內容民族化、在地化,亦即將原住民的知識系統轉成學校課程、教材和教法。而針對法制化問題波宏明提到,若《原住民學校法》立法通過,便能建立一套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原民教育體系。他相信若未來能將「實驗」二字拿掉,建立民族學校,並加入足夠的配套,在銜接上就不會有任何疑慮。

映後座談多位學生分享對兩部影片的看法。民族二學生王恩琦分享其親弟曾就讀地磨兒國小,雖然她亦同樣在原住民學校,但課堂教材並非使用「排灣族本位教科書」,讓她一直以來都十分羨慕弟弟生長在民族教育的薰陶。回憶過往她笑著說道:「每次我回去屏東,都會搶他的課本過來看。」即便她也經常思考原民教育是否對弟弟的未來發展有益,但她仍舊認為:「不能抹滅的是他不會忘記他是誰,不會忘記他來自那裡。」同時肯定民族教育的推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