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身心健康講座 探究愛情與事業的迷思與突破

日期 : 2021-04-07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會科學學院於4月1日中午舉辦身心健康講座,邀請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以「愛情與事業的迷思與突破」為題,帶領與會者們以人性心理學的角度與社會科學的廣度切入自身,探尋「自己」的意義。社科院江明修院長在開場時,特別介紹楊院長除了曾在921地震與新加坡空難時的前線支援經驗外,更積累多年的臨床實務經驗,因此對於社會整體或年輕人的心理起伏有深刻的洞察。本次活動吸引了許多師生參與,一同來了解自己如何面對愛情與事業的人生課題。

楊院長在第一個演講主題「你/妳是哪種人?探索人性心理學」一開場即以2020年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進行的「大學畢業生的十大煩惱」調查結果為例指出,畢業即失業與男女關係不佳均為榜上的前幾名。楊院長強調認知自身煩惱之前,必須不斷進行「自我對話的ABC模式」:記錄發生事件(Activating Events),觀察自我的信念想法(Beliefs)和所引起的情緒行為(Emotional Consequences)。這種自我對話能漸進地影響自我效能,從挑戰無效的想法開始(Disputing Intervention),到積極向外尋求諮商幫助(Effect),最後會在諮商完畢得到觀看同一事物的全新視野和感受(New Feeling)。然而每天生活中的社會新聞事件,常會觸發個人各種情緒波動與想像,院長笑談這可作為大家訓練與自己及他人對話的好題材。

此外,談到從自我與自己的相處為起點,逐漸向外拓展到和他人的社交互動關係,在「我為什麼在這裡?社會科學與人的關係」的第二主題,楊院長拋出近日受媒體熱烈討論的臺大女研究生發起「出租孟孟」一事讓大家腦力激盪,思索我們能否接受將自己如同共享單車般出租予他人。在個人無法單獨活著的當代,眾人常常必須隨時準備迎接一段新的關係,但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如此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他提到這時代為自己打造「壓力緩衝盾」的重要性,同時累積個人生命經驗、維持正向態度信念、健康照護自我生心理狀態、磨練行動技巧等,都有助於減少面對人群時容易產生的焦慮恐慌。

再來當人們的頻率相同,即將邁入一對一的關係時,「男孩與女孩的危機?敲敲愛情關係心理」的第三個主題上,楊院長也分享一個網址,請與會者線上進行個人的「愛情風格測驗」。該測驗將大學生的愛情風格分成以下八種:執守奉獻型、擔憂佔有型、悲觀保留型、真情投入型、婚姻目的型、游移手段型、肉體感官型,和浪漫表達型。楊院長表示透過客觀認知自我在一段感情裡的狀態,能讓關係在發展的同時,彼此對對方和自己都更加體貼相待。而若是陷入關係的泥沼,該如何向外求救?楊院長特別分析心理諮商、臨床諮商、精神醫學這三門學科的不同:「心理諮商」是一般人諮詢的對象,但後兩者則是在生活作息嚴重被影響時求援的窗口。他叮囑大家要找尋到對的支援,倘若自己面臨無法自救的情況,請不要管任何會貼在身上的標籤,推自己一把同時勇於求助。

第四個主題探討「攀爬你/妳人生的高山?談時髦青年求職趨勢」,透過時代青年的求職趨勢,探討大學生就業危機的形成原因與表現方式,並鼓勵大家透過自我評估「工作適應力」,增進自我瞭解以決定職場競爭力。而演講最後的主題「什麼決定了是你/妳?心理核心肌力訓練」中,楊院長透過「生活事件壓力量表」的介紹來提醒大家調適機轉的重要,並介紹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的特性與重要,每當自己或親人遭逢巨大變故或災難時,重大災難或創傷事件的發生對人們的心理壓力與社會功能破壞程度,會依著「災難暴露程度、個人性格差異、家庭支持架構、社區文化特性」伴隨著時間的經過而有所起伏,每個人可以透過「心理技能估量表」進行自我評估,透過提升「自我效能」的方法與歩驟來鍛鍊心理肌力,達成心理健康的目標。

教育系莊同學聆聽完楊院長的分享,認為透過神經科學與輔導諮商理論教導如何提升個人心理韌性方面,獲益良多。楊院長於演講尾聲,也援引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內容語句作結:「每個人對於職業、交際和兩性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瞭地顯現出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次詮釋。」盼每個人離席後走進自己的生活中時,能友善對待自己,體貼對待他人,營造自我的「事運、財運、情運、家運、體運」的人性心理學五運人生,擁有專屬自我、與人共享的美好人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