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南洋文史大進擊 Mingalar Par團隊帶領走讀緬甸街

日期 : 2021-04-07 單位 : 中文系
【中文系訊】
中文寫作中心與「鳴個喇叭Mingalar Par緬甸街工作室」,於3月26日上午帶領本校同學參訪有「緬甸街」之稱的華新街。這條座落於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的街道,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素,自1960年代後,逐漸聚集許多以緬甸華僑為主的東南亞裔民,形成了臺北地區獨特且風格鮮明的南洋街區。

本次活動從鳴個喇叭團隊之名談起,「Mingalar Par」即緬甸語「你好」之意,工作室致力於記錄、採編這條街區的歷史面貌與故事,也透過文化導覽讓外地人更了解當地。本次引路人楊萬利為10歲來臺的緬甸華僑,她先分享緬甸華人在「大緬族主義」下的政治與文化的處境弱勢外,也提到自幼即面臨雙重的身份認同──在臺灣被視為緬甸人,在緬甸又被當作臺灣人的游離。

適逢緬甸正處於動盪的政變狀態與社會情勢,楊萬利也以文化實例讓同學更能理解事件的脈絡與細節,如這次事件中,不少緬甸女性懸掛長裙於窗外高處,為了要防止軍隊前進。能夠作用的原因,便來自緬甸女性地位長期低下,男性相信若從女性裙下走過,會招致終生的霉運。尤其這次軍政府的統領敏昂來對於傳統習俗或宗教非常迷信,因此女性反而以此歧視反轉了攻守位置。

而若談到緬甸飲食文化,「奶茶」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代表,其實所謂「奶茶」緬文直接翻譯僅是「茶水」意思,因此在華新街上若看到招牌寫著「印度/緬甸奶茶」、「印度/緬甸拉茶」,指涉的都是同一種東西。 緬甸飲茶文化來自英國殖民時的遺留,而奶茶店也成為男性之間的社交場所。由此也可一窺性別政治的展現:華新街上的奶茶店顧客涵蓋男女老少;但在緬甸當地,女性是不可能在奶茶店拋頭露面、從容喝茶的,女性作為繁忙的家務工作者,若時常在外飲茶、閒聊,會被視為不守婦道、違背規矩。

跟著楊萬利的腳步穿梭華新街與後方的市場,人群雜沓中也可見不少專販賣緬印、商品店家,不論是傳統吃食金三角、薑黃飯、咖哩粉,或是緬甸常用的化妝品、由黃香楝粉製成的特納卡Thanaka。

在緬甸處於邊緣位置的華人社群,屢經多次排華事件後,在臺灣中和的華新街重新起造一個多元混雜的「小緬甸」,與本地社群交織出別致而豐富的風景。Mingalar Par團隊隨之參與觀察、介入並擾動社區的日常;除了出版《緬甸街》雜誌、繪本《誰吃了我的豌豆烤餅?》,也持續透過PODCAST即時分享、帶動華新街與外界的交流。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