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博士生工作坊Ⅰ:以遺產稅資料初探我國財富分配不均情形

日期 : 2020-03-30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科院訊】
社科院學生事務辦公室、院導師於3月24日舉辦本學期第一場博士生研究工作坊,由財政學系博士生伍大開分享研究想法、計畫成果,本次邀請財政系副教授陳國樑擔任與談人,由社科院總導師、財政學系教授羅光達主持,吸引院內外師長、碩博士生參與,討論十分熱烈。

院長江明修首先感謝羅老師和陳老師對於博士生工作坊的參與,讓這個最初由國發所副教授魏玫娟發起的交流平台構想,由羅老師等人延續經營至今;看到博士生們充分參與,也讓他從活動中感受到熱血精神,更期許未來再創新、更多元化和更廣的邊緣關注,希望博士生們盡量接受挑戰。羅光達表示,因應疫情及學校規定,活動縮減規模,但未來工作坊將持續進行,歡迎有意願發表的學生踴躍報名。

接著由伍大開以「以遺產稅資料初探我國財富分配不均情形」為題,分享運用遺產稅申報資料的初步研究結果。他特別聚焦在財富標的,從「分配不均」概念觀察資源如何在許多人之間做配置,因為人們對分配會有預期公平的想法。若脫離公平的範圍則傾向於分配不均的情況,目前有非常多文獻探討的形式,例如所得分配不均、財富分配不均、消費分配不均等。他表示分配不均在政策論述上相對的有其價值存在,政府在規劃政策時,要先了解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

此外,伍大開也提到分配不均和社會議題有所連結,這些指標提供很多不同層面的意義,例如跨代之間的分配不均,可能影響到犯罪,世代分配不均也會改變美國年輕人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想法,影響一個人在政治面的思維,財富教育與財產權分配不均會與社會上狀況有所連結。

伍大開強調「財富」是一種存量,屬長久累積下來的結果加總。相較於「所得」是一種流量的觀念,無法真正反映出個人實際經濟狀況,財富會比所得更能衡量個人經濟狀況。另外,財富可以藉由遺產或贈與在代際間移轉,讓分配不均的狀況一直延續,這種不均衡經常一直移轉、流動,導致長久的社會問題。

伍大開研究主要參考文獻中利用死亡率當成抽樣比率,並搭配遺產稅的資料,反推社會上所有人的財富狀況,極具有分析的價值。從研究結果看出我國財富分配不均有緩慢增加的趨勢,而「存款」與「投資分配不均」為財富分配不均的主要因素;分配不均不只發生在貧、富兩端,也發生在高財富者當中。最後他也探討擬定稅制和經濟政策時,是否會對分配面造成更大的危害。

陳國樑於評論時指出,今天因為有稅制的存在,我們看到的是在制度導引下的財富分配。遺產稅屬於生命的末端,顯現既有稅制當中財富分配的情況。他也鼓勵伍大開從財富存在的世襲角度切入,繼續研究提出更多討論議題。羅光達表示,因為財富的多元性,增加在研究分配議題上的挑戰,但也提供更多再深入研究的題目。最後他也預告四月分將有第二場博士生工作坊,討論補習對臺灣中學生成績影響的長期效果(Effects of the Duration and Patterns of Cram School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屆時歡迎有興趣的師長和學生報名參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