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民族系所50週年慶系列啟動 東亞中國伊斯蘭研究學術交流

日期 : 2019-08-29 單位 : 民族系
【民族系湯子萱報導】
為慶祝今年民族所(原邊政所)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學系規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首先登場的是8月27日(星期二)舉辦的中國伊斯蘭與穆斯林研究工作坊,主題為「伊斯蘭在中國的發展與適應機制—在地化還是『中國化』?」當日參與發表學者包括: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張中復、宗教所蔡源林、歷史系包修平及日本亞細亞經濟研究所熊倉潤、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吳啟訥、史語所 Tommaso Previato、日本東洋大學安藤潤一郎、日本學術振興會日本中央大學海野典子、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Ruslan Yusupov等人。

各發表人從不同面向切入主題,首先, 熊倉潤以1940年代新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運動(或稱三區革命)部分領導者,於中共建政後參與新疆政務的「中國化」過程為題,談三區革命中少數民族菁英領袖在中共體制下的發展特色;接著,吳啟訥則因應社會對伊斯蘭宗教文化的不熟悉和誤解,以漢語文語境和現代世界語境下,新疆與伊斯蘭平行知識體系的建構為題進行分析;包修平則以從中華民國政府檔案,呈現重要回族穆斯林菁英及其與黨國體制之間的各種互動關係,包括聯絡海外伊斯蘭地區擴大爭取對日抗戰成效、回教協會吸納回民菁英的動機等重要問題;安藤潤一郎以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淪陷區的「回教民族論」為主題,從本土化的傳統思維與全球穆斯林的我群認知,來探討此一論點對於中國穆斯林自我認同的影響;蔡源林則以從明清時期回族穆斯林的漢文著作(漢kitab),來觀察伊斯蘭「中國化」的相關課題,並藉此重新思量當前伊斯蘭「中國化」的處境﹔Ruslan Yusupov則以雲南沙甸回族穆斯林禁酒舉措,來觀察此一「清真」範例所帶動的文化與族群的認知與社會適應機制; Tommaso Previato討論清代西北蘇非派的聖戰觀(Jihad),延續到當代各種不同的殉教意識,及其與各種不同時代背景的互動意義;海野典子則以”Pious” Genealogy of Hui Muslims:Origin Myths, Historiography, and Ethnicity為主題深究民族內部傳說對於回族社會、政策、政治等的影響;最後,張中復以當代門宦道統系譜的「再詮釋」為例,探討嘎地忍耶蘇非門宦教權傳承中,以編纂教主系譜來強調其教權傳承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本次各學者之發表,皆環繞工作坊主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扣緊伊斯蘭在中國的發展進程,有歷史脈絡的呈現,同時也包含社會脈動的闡述,在會議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術上的交流,亦使與會眾人瞭解更多關於中國伊斯蘭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