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 大木康教授主講「我的馮夢龍《山歌》研究」
【中文系訊】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於今年10月30、31日以及11月14日,舉辦「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很榮幸邀請到日本知名漢學家、明清文學研究權威大木康教授擔任主講人;在首場以「我的馮夢龍《山歌》研究」為題,分享他近四十年研究歷程與學術心路。10月30日的活動由中文系高桂惠教授主持,多位學者與學生出席,現場反應熱絡。
「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緣由紀念曾任教政大數十年的,培養後進無數的王夢鷗教授,自2005年創辦以來即為政大中文系最具象徵性的學術活動之一,歷年皆邀請海內、外重要學者來臺交流。政大中文系張堂錡教授於開場時表示,大木教授在明清文學、江南出版文化、青樓文化與中日比較文學等領域均有深厚的研究,尤其對馮夢龍的關注與成果,更在國際上享有重要地位,「能在今年邀請到大木老師,是難得的緣分。」
10月30日講座聚焦於大木康教授研究馮夢龍《山歌》的過程,他自己則笑稱,今天的討論「都是我個人的回憶而已,沒有一點學術。」實際上,《山歌》是一部生成於明代、以吳語方言記錄情歌與民間歌謠的作品,內容既質樸又帶有生活情感;被視為研究晚明文化的重要典籍。然而由於方言與文本流傳等諸多問題,研究難度極高。
大木康教授提到,他先是在大學階段被《三言》中的故事情節,以及晚明通俗文化所吸引,才在往後的學術道路上逐步意識到《山歌》的重要性,並在東京大學恩師尾上兼英先生提醒下開始鑽研其中,並以此完成博士學位。他笑言:「如果不是有老師在我報告時說了一句:『《山歌》很重要!』我可能就不會踏入這條路。」之後,他更在復旦大學江巨榮教授的協助下,以一年時間逐首誦讀、理解、比對三百八十首《山歌》的文本內容,甚至親赴江南民間進行實地歌謠採集,「沒有這些緣分,我無法完成研究。」
講座中,大木教授也分享了《山歌》文本傳世的曲折歷史,包括 1930 年代上海傳經堂的校點出版,以及不同版本的評點狀況、方言詞彙與歌唱背景等內容。他指出,《山歌》不僅是單純的文學文本,也是包含情感史、社會史與語言史在內的珍貴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馮夢龍的《山歌》之所以重要,與當時晚明「重真」的思想潮流息息相關。晚明文人追求「真性情」與自然表達,反思過度雕飾的文學風格。大木教授認為《山歌》所記錄的民間情歌,正呈現出「最自然、最直率」的情感表現。大木康教授指出:「馮夢龍的《山歌》就是在這樣一種脈絡上,對這個《山歌》很有關心,而且他做了這個很大的工作。」
在講座最後,高桂惠教授總結表示,大木康教授的研究,讓人不僅看見文本本身,也看見研究者走入田野、歷史、生命當中的過程,讓學術與人的情感相互映照,深具啟發。
王夢鷗系列講座尚有後續場次。10月31日為「冒襄、董小宛及其周邊」,將邀請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胡曉真特聘研究員蒞臨對談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圈;而11月14日「繆荃孫《京本通俗小說》成立的背景及其製作過程」則由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中文系退休教授的李豐懋先生,與大木康教授一同探討文本真偽如何影響近現代學術研究。歡迎校內外師生持續參與,深入認識晚明文學世界與馮夢龍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