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當太陽升起於玉山廳:何麗梅的人生履歷課

日期 : 2025-10-30 單位 : 秘書處

校訊記者何則文報導

夜色緩緩落在指南山腳,玉山廳的燈光一盞盞亮起。十月末的一個夜晚,空氣帶著秋的涼意與一點點期待。政治大學商學院大學門口,一百多位學生聚集在一樓大廳,拿著筆記本、手機、咖啡,準備迎接一場關於「人生」的對話。

何麗梅學姊穿著一身唐風的淡雅著裝,神情沉穩、笑容柔和。談起學生時代,她語氣裡有種懷舊的輕盈:「大學生就是要勇敢探索自己。」她笑說,自己在政大時什麼都玩,羽球、手球、排球、游泳、合唱團、連新生盃比賽都不放過。「玩到會計被當掉, 但我不會後悔那段青春歲月。」

這樣的自在,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從容。她沒有以「成功者」姿態出現,而是像學姊、像朋友,用回望青春的語氣,提醒我們:「探索自己,找到熱情,才是人生最值得的投資。」

她說起疫情時期的轉變。那段不能出國、不能開會的日子,反而成了她重新整頓生活的契機。「我開始每天跟太陽一起起床,太陽幾點出來,我就幾點起床。每天十點半睡覺。」她說得平靜,眼裡卻有光。「吃得好、睡得好,身體健康,這才是實現夢想的基礎。」

「如果用一句話給現在的大學生建議,妳會怎麼說?」她想了幾秒,微微一笑:「勇敢探索,但要懂得照顧自己。」不久之後,鐘聲響起,主持人宣布演講即將開始。她站起身,理了理外套,踏上臺階。全場安靜下來。

回家的路,從政大開始

「回到政大,就像回家一樣。」這是她登臺後的第一句話。玉山廳的燈光打在她的臉上,溫柔又堅定。她說,雖然當年畢業時這棟建築還不存在,但這片土地、這座山,承載了她的青春與起點。政治大學造就了今日的她。

這次回母校演講,是應李瑞華教授之邀,也是李老師在政大IMBA任教二十二年最後一個學期送給學生和校友的一個獻禮。曾擔任台積電人資長的李老師,當年把她列為接班人首選,但張忠謀安排她接任財務長,沒想到多年後命運兜了一圈,她還是成了台積電的人資長。她笑說:「有時候,上帝會用繞遠路的方式,讓你回到該走的地方。」

非典型職涯:從管理數字到管理人

她的職涯是台積電歷史中一道特別的風景。1999年加入公司,她最初擔任會計長一職,精於財報與管理數字。2003年起,她擔任財務長長達二十年,那是一段跨越金融風暴、半導體起伏與全球化擴張的時代。她打趣說:「我從45歲開始就說要退休,但張忠謀先生總是笑著說,『妳還年輕!』而在台積電裡,誰跟張忠謀比起來不年輕呢?」風趣的言談讓全場笑了出來。

同時,她的人生不以安穩為滿足。為了接班計畫,她主動提出轉調,挑戰完全陌生的領域—業務部門。那正值疫情期間,全球晶片短缺,客戶紛紛「求著」下單。她回憶:「那時候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公平地分配產能。」那段經歷讓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供應鏈的壓力與責任,也讓她學會「從數字走向人」。

接著,她再度被「欽點」出任人力資源資深副總,接下看似與她專長毫不相關的職務。那是一場橫跨文化、心智與制度的考驗。她說:「我花了二十年看數字,後來才學會看人。」她推動組織轉型,讓人資從支援單位變成策略夥伴,從行政轉為企業靈魂。她堅信:「人資不是幫別人打雜,而是幫整個組織找到方向。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三年後,她卸下職務,專注於台積電的永續發展。「那是我一直喜歡做的事。」她說。她的語氣柔軟,卻有種圓滿的力量。「企業最終要回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人類創造幸福。」

人生履歷,比工作履歷更長

「我在面試的時候,只會問對方,說說你自己吧,講什麼都可以。因為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工作履歷,也要看他的人生觀跟價值觀。」

她談起自己的家庭。父親是空軍軍官,嚴謹而正直;母親開朗又熱情,像陽光一樣照亮每個人。她說:「我爸教我誠信,我媽教我開放。」這兩種性格,成了她職涯的底色。她畢業一年後結婚,先生是電機工程師,兒子在飯店業工作多年,女兒則在英國牛津攻讀AI醫療博士,還育有三個孩子。當她說起女兒時,語氣裡有溫柔的驕傲。

「人生的成功不是頭銜,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她舉起筆,在投影片上出現幾個字:Integrity、Trust、Humility 、Courage。學姊逐一解釋。誠信,是一切的基石;信任,是領導者最難也最珍貴的資產;謙遜與自信並行,讓人能聽、也能領導;勇氣,則是面對恐懼的能力。

「恐懼的來源很多:能力焦慮、時間壓力、他人眼光、比較心理。」她停頓了一下,笑了笑:「我以前也怕張忠謀。」臺下笑聲輕起。她接著說:「但後來我明白,敬畏不是壓力,而是一種提醒。提醒你要更好。」

她也談女性領導:「有時候玻璃天花板不是外面的,是在自己心裡。」那句話讓許多女同學點頭。她鼓勵大家:「打破那一層自我設限,你會發現世界比想像中更寬。」

紀律與溫柔:生活的修行

如果說職涯是她的外在戰場,那生活則是她的內在修行。她居住在山間,與自然為伴。每天迎接日出,拍下一張照片,傳給朋友。「我想讓大家看到希望。」她笑說,這個習慣她已堅持四年。

她相信,身心靈的平衡才是長久的力量。「早睡早起不是古板,而是一種紀律的自由。」她喜歡在清晨思考,讓思緒歸零,像重啟系統一樣。她談感恩與善良,那是她口中「最簡單卻最強大的力量」。「不要小看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它們都可能改變別人的一天。」

追尋目的:從樹到教堂的故事

她在45歲那年開始問自己:「我能為世界留下什麼?」這之後,她把焦點放在環境與教育,設立獎學金,資助學生,也支持弱勢團體。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她遇到一位被稱作「老樹媽媽」的環保人士,對方為了保護老樹幾乎破產。學姊不僅協助她渡過難關,還成立基金會延續這份志業。「那些老樹提醒我,成長要慢一點,但要深一點。」

最動人的故事,是那座教堂。她和先生花了十年時間,重建家鄉的一座廢棄天主教堂——「天使教堂」。如今那裡不只是宗教場所,也舉辦公益音樂會、青年活動,連結在地小農販售公益文旦… 她放映了一段影片,畫面裡是陽光穿過教堂彩窗、孩童在草地奔跑。她說:「這是我心中最美的永續。」

領導與行動:Why not, So what, Let’s go

演講尾聲,她談到領導的本質。「一個好的領導者,要能設定方向、創造環境、賦予權責,支持及鼓勵」她把自己的風格歸納為三句話:

Why not? 何不試試?So what? 那又如何?Let’s go! 動手做吧!她說:「開放讓我們敢想,勇氣讓我們敢做,而行動讓改變發生。」

接著,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她微笑著讀出《寧靜禱文》「主啊!請賜我平靜的心,去接納不能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她自己加上一句「請讓我明白, 改變要從我自己開始」。

最後,她引用泰戈爾的詩:「請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演講結束,她向觀眾微微鞠躬。那一瞬間,整個玉山廳像被一種柔和的力量包圍,不是職涯的榮耀,而是生命的深度。

爐邊對談,用溫暖跟智慧分享

其後,何麗梅學姊與李教授並肩坐在舞臺中央,展開一場沒有講稿的深度對話。她不再是那位台積電的高階主管,而像一位長久未歸的學姊,與後輩們促膝談心。

談到教育與文化,她說政大給了她最實用的謀生能力,懂得生活,也懂得做人。「政大學生真誠、勤奮、腳踏實地,這些特質在職場上最難得。」

談到領導,她說:「誠信是最好的準則,因為一旦失去信任,所有溝通都會變得困難。」她認為尊重是溝通的起點,不必透過批評來顯示權威。李教授則分享張忠謀的提醒——真正的智慧是「如何好好說出真相」。學姊點頭說,她曾經向高層勇敢建議主管應多鼓勵員工,「那一刻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選擇了誠實的勇氣。」

給年輕人的建議:找到屬於你的熱情

當話題轉向女性領導者,她微笑著說:「我不和男性比力量,而是用敏銳與關懷補足團隊。」她提醒男主管們,有時候傾聽本身就是最深的支持。「很多女性的限制,其實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築的。當你願意打破心裡那層玻璃天花板,世界就會變大。」

臨別前,有學生問她,對年輕人的建議是什麼。她沉思片刻,語氣溫柔卻堅定:「去找一件你熱愛的事,當你真的喜歡,你就不會覺得那是辛苦工作,而願意付出熱情, 人生最值得的選擇,不是收入最高的那條路,而是能讓你持續學習、持續成長的地方。」

那一刻,整個玉山廳靜默下來。光映在她的臉上,像是時間凝結的溫度。這場對談沒有激昂的語調,也沒有標語式的勸勉,只有一種真誠的力量,輕柔地告訴所有人——在人生的路上,誠實、勇氣與熱情,才是最恆久的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