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民族學與排灣族文學研究 系友分享調查研究經驗

日期 : 2022-04-14 單位 : 民族系

【民族系訊】

由民族系主辦的「民族博士班成立20周年系列活動」,於3月31日邀請到系友、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童信智,以「民族學與排灣族文學研究」為題進行演講。講者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提到民族學系課程對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扎實培養,以及兩個跟口傳文學相關的計畫:研究排灣族不同部落的祖源及遷徙口傳文學,追溯民族起源的歷史;比對口傳文學及文獻資料,探究排灣族「真正的人」的文化意涵,並討論融合部落傳統與當代教育的可能性。

 

民族系課程打穩學術基礎 善用學習策略增益成效

講者提到在民族系碩、博士班就讀時,三個方面的必修課使他獲益良多:民族誌課程教導如何「有系統的深度描寫」;民族史課程教導如何「有脈絡的搜查史觀」;民族學課程教導如何「有架構的論述所知」。而選修課內容多元,提供了跨領域、跨語言、跨科系的內容選擇,有助擴充必修課程之外的知識範圍。講者也鼓勵學生善用學習策略,讀書寫摘要、研究寫字卡、上課寫筆記、研討寫記要,都能夠幫助自己一步一腳印打好學術基礎、累積研究資源。

 

從口傳文學窺見民族起源 排灣族社會階級與運轉

在進行祖源及遷徙口傳文學的研究時,講者把握自己具有流利母語口說能力的優勢,走訪不同部落,探詢耆老排灣族的祖源及遷徙敘事,而後根據文學、歷史、文化三個部分進行解析。在歷史部分,講者整理出祖源口傳敘事與排灣各群的對應,分析排灣族人遷徙的原因、模式與過程,並以多元混生論對排灣族起源進行反思與更新,認為排灣族是集合民族多元的人群集合而成。講者也在此帶出對排灣族階級社會的介紹,並建議同學們以傳統領袖取代具有負面意義的頭目一詞。

 

何謂「真正的人」? 不單以年齡作為標準

講者分享的另一個研究是以1880至1940時期的口傳敘事文學為素材,結合文獻資料進行交叉比對,分析其中對排灣族「真正的人」的準則,並討論這些傳統故事能否融入現代教材。此份研究呈現出想成為「真正的人」並不是單純以年紀作為區隔,更強調品格特質、能力表現、價值觀及知識層面等。族人需要接受部落義務教育的培育及鍛鍊、通過部落中的各階段生命禮俗,最終尚須符合部落集體核心素養特質的人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人。

 

同學熱情回饋及提問反思

在講者幽默活潑而舉例生動的演講過後,同學們針對演講內容提出心得回饋與疑問反思。有同學提到講者的學習方法十分受用,有助於大一新鮮人培養良好的辦學習慣;有同學好奇講者在進行部落田野調查、蒐集口傳文學時,會遭遇到哪些挑戰;也有同學結合自身參訪部落的經驗,詢問講者如何看待近年來部落中貴族階級文物或姓名遭到平民使用的社會現象。講者結合自身豐富的研究經驗,一一給予詳盡充分的解答,為本次演講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