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PPESA講座 洪子偉、官大偉談臺灣在地哲學

日期 : 2021-11-17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出於臺灣的在地哲學與思潮為何?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PPESA)於11月15日舉辦跨領域講座「實存運動與台灣哲學」,學程召集人翁燕菁邀請到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引領本校師生跨世紀追尋這段與臺灣近代史共振的哲人背影。與談人則請到拓展南島研究不遺餘力的民族系官大偉老師,從民族學出發,一起描繪「以臺灣為中心」的研究地圖。

洪老師從歐洲哲學與東亞哲學興起的背景,點出思潮的湧現,皆有回應政經社會轉變之論述背景,臺灣也不例外。如果東亞20世紀的哲思起於救亡圖存之需,同時代的臺灣哲學,則以源自民間反支配思想需求的「存在/反壓迫」為特色。「實存運動」的主題,點出日治時代臺灣哲學兩大特徵:關注存有問題與重視運動實踐。

前者回應了政治上不屬於中國,而文化上不同於日本的處境;後者則體現臺灣哲人在各類社會改革場域的無役不與。接受歐美教育哲思洗禮如林茂生,以杜威實用主義抵抗軍國主義教育,洪耀勳藉黑格爾與海德格證成臺灣文化的特殊性,林秋梧的左翼佛學、張深切及劉明電的馬克思理論,以及廖文奎的臺灣政治獨立運動等皆為其例。

戰後威權體制下,臺灣哲學論壇雖有新儒家與自由主義等挹注新論,另方面臺灣哲人陸續遭迫害,整體自由思潮終結於1972年的「臺大哲學系事件」,同時也使民主與自由主義的火種,釋放到黨外運動。一度流失定位而持續追尋夙昔典型的臺灣哲學,近年已邁步面向未來。從東亞、華人、南島、殖民、多元及全球對話,開拓臺灣當代哲學的中心議題,包括臺灣民主、正義/實存運動、比較哲學、STS與科學哲學,以及南島哲學。

面對開創民主與科學的哲學思潮,與談人官老師分享認知、論述與對話的在地故事:當原住民的家是有山有水的部落,而都會漢人的家只是房地產平面圖,從何討論原住民「固有領域」?想像是思想的源頭,對立則源自想像的差異,例如在國有林班地養殖香菇的原住民與查緝清除菇棚的巡山員、給海岸礁岩命名留下族群記憶的部落與希望如畫美景帶來就業的政商。「移民殖民主義」模糊了墾殖者的樣貌,土地資源的競爭卻如此強大。然而近年政權對原住民的道歉,墾殖者的後代並未認知錯誤而缺席了,原住民族持續的土地抗爭彰顯出移民殖民主義的解殖挑戰仍未結束。這既是政治哲學、人地關係哲學,亦是立基於和解共生經驗的哲學。

學程跨領域講座提供的餐點,都是為了呼應主題的精心策劃,背後皆有專家指點。召集人翁燕菁老師說明,感謝民族系王雅萍老師推薦,麻糬是每個臺灣族群共有的傳統祭祀點心,同為米食而做法原料各有特色。如同臺灣思想立場多元,卻也有共同挑戰。

會後師生們關切的焦點,在於臺灣作為學思的中心,如何面對族群認同多元與主體地位。而這番追尋,需要跨領域能量的注入,例如原住民哲學的挖掘需要哲學、人類學,甚至社會學的合作。每一次的社會變遷與政經考驗,都是臺灣思辨的契機,歷史如此揭示,而每個人都是無法缺席的參與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