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區域研究方法與技藝工作坊 剖析中國佛教公共外交

日期 : 2021-04-08 單位 : 東亞所
【東亞所訊】
本所於4月1日舉辦本學期東亞區域研究方法與技藝工作坊系列演講第一場次,榮幸邀請到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劉宇光,進行「中國的佛教公共外交」的專題演講。內容聚焦在中共透過佛教進行公共外交之現象、動機和具體案例,並針對此現象提出綜合分析。演講由本所王韻老師主持,所長王信賢、丁樹範老師等多位師長出席參與。

首先劉老師提及中國內部有兩大說法,試圖奠基中國的國際佛教地位,第一、中國是世界上佛教信仰人口最多之「佛教大國」。第二、中國為「佛教新祖國」,此說法針對佛教發源地印度所提出。認為現存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三大流派中,中國雲南地區有上座部佛教存在、且漢傳佛教源於中國本土,因而據此主張三分之二的佛教根源皆是中國,中國乃是取代印度的「佛教新祖國」。

其次劉老師分享中國藉由佛教進行公共外交的現象,其中以南海佛學院為例,展現「先請進來,再走出去」的外交策略。南海佛學院每年招收三分之一的海外學生,主要為柬埔寨和寮國等國。此舉有助於維持與東南亞諸國的關係,並透過院生回國後的發展增加中國的政治影響力。此外劉老師也提到早在中共建政之初和改革開放之際,中共便有透過佛教成功推動與斯里蘭卡、緬甸、日本改善關係之例,佛教公共外交實有其歷史淵源。

至於中國佛教公共外交的發展動機,劉老師表示「宗教自由」長期為中國外交上的負資產,如何扭轉這個負面印象,是中共佛教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此外中共也理解孔子學院等傳統公共外交工具的成效其實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孔子學院本身沒有深厚的社會底蘊與國際人脈;相對而言,對於自居「佛教大國」的中國大陸來說,這個受眾更廣的宗教更有機會成為孔子學院的接棒跑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揮作用。

接著劉老師分享透過觀察尼泊爾、印度、香港等三地佛教勢力與中共之關係互動,進行案例探討。其中臺灣被世界佛教社群視為漢傳佛教發展的成功經驗,臺、港都被國際視為新儒家的代言人,以及達賴喇嘛一支的藏傳佛教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這些現狀都非中共所樂見。劉老師認為中國佛教公共外交的未來可能有三種,一、裝出(內外有別);二、溢出(有諸內形諸外);三、爆出(內部缺陷暴露於外)。劉老師認為對於中共佛教外交而言,「溢出」當然是最佳理想,透過培植中國內部佛教信仰的質與量,進而顯於外、吸引更多人支持中共的外交政策。但是他也提醒按照中共思考邏輯,若無法到「高線成功」,「低線成功」還是要達成。低線成功的目標包含壓縮臺灣與達賴在世界佛教中的生存空間,封鎖印度在南亞的影響力,並透過各種方式強化中國佛教組織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反擊「中國沒有宗教自由」的批評。

本所為補充現有對中國大陸區域、東亞區域、東南亞區域的研究方法教學,本學期引進校外的師資與學習資源,安排一系列的專題演講,期讓同學能接觸最新與最多元的研究方法、精進田野調查的技藝。未來也將鎖定不同議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所進行分享交流,歡迎對中國大陸、東亞及東南亞區域研究有興趣者,關注本所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