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安全但是足夠安心嗎?茶博士台大園藝系陳右人教授細述茶的效益與風險

日期 : 2021-03-31 單位 : 秘書處
【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訊】
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26日舉辦「『食』全『食』美『疫』起找『茶』」系列第二場講座,特別邀請曾獲得第41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人稱「茶博士」的臺大園藝系陳右人教授,來闡述茶的效益與風險。在講座的一開始,校長郭明政致詞時表示:政大是位於茶山的一所大學;政大的後山是鐵觀音茶樹最早栽種的地區,也是四季春茶樹的發源地;臺灣三大或四大名茶中的木柵鐵觀音及文山包種,正是本地的特產。郭校長也提到:政大當對茶產業及茶文化多所投入,我們不只推動50+1台北茶路的地方創生計畫,也在後山校區種植一千棵校茶,並將開設系列與茶產業與茶文化有關的課程。同時,教務長賴宗裕也表示,政大周邊茶山圍繞,而文山區有相當豐富的茶文化歷史,希望透過此次演講豐富本校師生的在地素養。

在座談當中,講者陳教授由人的生理及心理兩方面論述飲茶對其帶來的利益與可能伴隨的弊害,並且引用數據、圖表、化學式等客觀資訊來證明茶的成分與好壞。他提到,喝茶可以提神、利尿、抗癌,每天喝茶也成為許多人的習慣與慰藉,如果一天沒有喝到茶,就會覺得全身不自在。但他要大家謹記,凡事都要適量不可過量,若是把茶當水喝,仍是會有風險存在,且一定要記得,煮茶必須要用沸騰的水,否則需承擔健康的風險。

而之前網路瘋傳的「搖晃茶出現的泡泡,若超過十秒泡泡沒有消退,即有農藥殘留之虞」分析法,陳教授也現身說法來消除訛傳。他認為「由於茶葉含有皂素,雖然溶解度不高,但會隨發酵與搖晃程度而增加溶出量,形成泡泡。」因此,「即使是取最天然的臺灣茶葉來做實驗,也常常會產生泡泡,這些泡泡都很難在十秒之內消退。」所以市面上的農藥殘留檢測手法其實不可採納。在臺灣,每年都有新農藥通過審議,重新訂定農藥殘留標準,用儀器檢驗農藥殘留,確保民眾喝得安全。

「茶喝得安全較易達成,但要讓民眾安心卻很難。」陳教授接著說。即使市面上的茶符合標準,民眾仍可能有疑慮,就像新加坡的水標榜皆可飲用,許多人仍然卻步。茶本身內容物含兒茶素,可延緩老化,但每日攝取量為800毫克以內;內容物氟浸泡太久,濃度就會過高,越成熟的茶葉,含量也越高,氟中毒會使牙齒鬆動,反而平衡掉適度的氟抗齟齒的功能。民眾若要喝得安心可以從量來控制,並輔以各種專業資訊對症下藥。

在陳教授豐富的介紹下,大家都受益許多,而在Q&A的環節,台下與會來賓也非常踴躍,問了許多陳教授的專業,像是如何選茶、茶的存放期間造成的影響、冷泡茶與熱沏茶的不同、台茶24號的研發期、市面上茶的價格與品質等等問題,原來茶葉價格不一定與品質成正比,很多時候茶葉昂貴可能僅僅代表尊貴的待客之道,品質不一定、懸殊甚多,陳教授說,「只要茶葉安全,你喝得安心,不論價格,就是好茶。」

最後,陳教授希望能減少大家對於茶的誤解,茶葉的成分含有對身體有利的因子,能產生利於身體健康的效果,但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會有不同的反應效果,例如體質敏感的人就不適合在下午以後喝茶。因此在知道茶葉的效益同時,也要注意其風險,在喝茶產生出副作用時,也不可因此而直接論證喝茶對於身體完全有害。

講座結束前,陳教授再次呼籲,大家如果對於茶葉有什麼問題都可以來詢問他,增加對於茶的喜愛與認識,一同做個愛品茶且懂茶的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