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020-09-23
單位 :
中文系
【中文系訊】
本系中文寫作中心於9月22日晚間舉辦本學期第一場講座,邀請長期深耕勞工、新移民處境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顧玉玲蒞臨分享。
「誰能限制飛鳥與游魚的去向?」顧玉玲以此作為開頭,談及移民工「流動」與「壁壘」的關係,並強調設立邊界,貼上不同的標籤,是晚近幾十年才產生的結果。隨著全球化的遷移,身份的轉換雖已不可逆,然而「外籍生」、「外籍配偶」等「外○○」的他者標籤,仍常常綑綁著我們對部分族群的看法、扁平化對他們的想像。
要豐富對於不同族群的理解,首要在願意與其產生連結,甚至長期深入田野;然而如何在「貼身」與「抽身」的距離量測中,找到平衡且適切的介入方式,則有賴不同的心法。顧玉玲提到面對結構下的弱勢者,重點不是對方在想什麼,而是「為什麽他這麼想」?而其他心法如「沒有絕對的客觀中立,唯細心辨識條件差異」、「自我縮小了,承載的空間就變大了。」、「面對讀者,溝通比展演更重要。」等心態,也都是貼進觀察對象時重要的細節。
落實到顧玉玲專擅的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上,她指出「非虛構」基本特色之一,即在無論敘事、說理、抒情、批判,都有現實材料的支撐;而創作最大的用意,並非提供真理,而是給予解釋世界的一種可能性。這些書寫常在抵抗主流媒體長期去脈絡化的傾斜報導,照見社會結構中不平等的弱勢關係。而有志於此者,應該要抽出同質性高的生活圈,練習從當事人觀點出發,理解超越自身經驗的生命故事,並能拉出歷史視野的關照與反思。
笑著說自己筆下故事「都很好看」的顧玉玲,雖田野中遇見多為沉重人際關係、令人傷感的故事情節,然而不必然要以殘酷筆調陳述,也非單刀直入代位控訴;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鋪排,帶領讀者逐步進入其中,如臨田野空間,比起雄辯滔滔,有血有淚的「深描」更具溫度與厚度。
活動尾聲問答分享,同學相當踴躍提問給予回饋,被問到如何處理深入田野的人際情緒勞動,或因同情無法割捨的難過,顧玉玲如此勉勵:「就帶著心中那種難受吧,讓它以生命的負荷在場,時時提醒自己,它的積累造就出最獨特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