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所實務講座 KPMG臺灣所營運總監陳奕甫談新興科技與金融市場

日期 : 2020-01-10 單位 : 國發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國發所1月8日舉行經濟發展實務講座,由KPMG臺灣所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營運總監陳奕甫主講「新興科技與金融市場:DLT、STO、Di-Fi是什麼?」。
 
陳奕甫以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開場,指出科幻電影曾想像的「未來」已經實現,許多金融科技改變既有財管、金流與貸款面貌,例如SoFi公司2011年於美國創立,提供媒合平台,讓畢業校友提供在校學弟妹優惠就學貸款,根據統計此類學生違約率約1.6%,較整體平均8%為低。
 
在連結金融服務與發展議題,陳奕甫提到G20近年來提倡16個「普惠金融」(或稱金融服務包容性)原則,主要內涵即為強調金融服務的可及性(access)、實用性(usage)與服務品質(quality)。以臺灣為例,雖然都市地區好像銀行很多,根據2019年金管會城鄉金融服務落差報告,全臺仍有171個鄉鎮屬於「金融服務欠缺地區」,甚至有3個鄉鎮沒有郵局、信合社或農漁會信用部。

此外,中小企業跟農民其實都面臨融資困難:許多公司的規模不符合上市/上櫃/創櫃/興櫃,以至於超過半數的中小企業無法獲得低利融資。農會的封閉性讓返鄉小農不易借錢,只好在臺北先把錢借好,或者透過農藥行借錢。中國的阿里巴巴芝麻信用與騰訊的WeBank,利用大量數據建構出不同於傳統信用評等的方式,確實充滿創新與便利,但存在大量個資受到監控的隱憂。
 
陳奕甫接著談到DLT(分散式帳本)、STO(證券型代幣發行)、Di-Fi(去中心化金融),背景為2008年中本聰(匿名,真實身分不詳)基於不滿政府對於某些金融機構進行紓困,發明不受中央銀行控制的比特幣,並使用一種不易竄改的共用數位帳本──區塊鏈(Blockchain),在公開的點對點連線中紀錄交易。區塊鏈確實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如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被譽為中小企業融資缺口的一種解決方案。但這個新世界究竟會創造新典範,或者重蹈覆轍,仍是一個等待時間來解答的問題。
 
國發所所長魏玫娟詢問新金融科技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陳奕甫指出,肯亞等國的「M-PESA」電子支付為經典案例,即使用傳統按鍵式手機轉帳與簡訊,搭配雜貨店收款/付款解決銀行分行不足的問題。但臺灣面對的問題和M-PESA不同,國內金融服務欠缺地區的多數長輩,仍然習慣使用現金甚於電子支付,民眾的習慣有時不是科技本身能改變的。

國發所碩士生潘浩詢問比特幣與數位人民幣的差異,陳奕甫指出,比特幣沒有法償機制,人民幣的數位化仍然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也不需要像比特幣由他人驗證,兩者存在根本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