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系國關論壇第二場「海洋政策與海洋法之發展」盛大展開

日期 : 2019-11-22 單位 : 外交系
【外交系訊】
本學期第二場「國關論壇」於11月20日中午舉辦,由外交系副教授吳崇涵主持,邀請到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陳貞如,以「海洋政策與海洋法之發展」為題,從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角度分析海洋法的發展,並以南海爭端仲裁案來探討臺灣如何自處。
 
首先,陳貞如談及海洋法規則的國際秩序其實是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兩者互動下發展而來。十六、七世紀以來,自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提出海洋自由論(Mare Liberum)後,確保海洋自由與公海為公有物等主張漸起,然而與沿海國對周遭水域的權利主張相對比,不得不承認海洋權利的發展與實踐,並非一致。陳貞如以觀察中國、美國與歐盟的實踐,推敲三者間的對照,可見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所呈現出來的樣態。
 
以中國為例說明「選擇性的多邊主義」,由於清末面對外國強權侵略,使得身為沿海國的中國在海洋法發展上採取保守態度,雖然接受公約卻在其解釋與適用上選擇式地接受多邊主義的實踐,為保護中國自身利益而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若以南海仲裁案來看的話,中國的解讀未必能被以歐美為主流的國際社會為接受,如中國針對軍艦領海無害通過採事先許可制等。
 
至於美國雖然參與海洋法公約的談判卻未批准該公約,以承認海洋法已成為國際習慣法的方式接受其拘束,可見美國以本身利益出發所追求的多邊主義,某種程度上也是選擇性的。陳貞如最後談到歐盟扮演的角色,歐盟對南海行為準則的立場,可以觀察到不只是與東協的關係,歐盟也強化與個別東協會員國的關係,如2019年6月簽訂歐盟與越南的投資保護協定、10月就安全合作領域,進一步確保相互航行與飛越自由,也確立相關搜救或救援能力。她認為,此類條約某種程度上賦予歐盟可以在越南陷入海洋爭端時介入的立場,而這類海洋爭端亦含括南海區域。
 
在陳貞如仔細的梳理與分析後,本次與會師生提問踴躍,有來自國防大學的研究生以及海、空軍軍官等,針對我國如何在南海仲裁案後太平島爭議主張立場以及軍艦的無害通過權爭議進行深度討論,為國關論壇延續學術激辯的花火。
 
下一場「國關論壇」將於12月18日由外交系 郭昕光教授擔任講者,以「一水相牽愁更仇?」為講題,談論水資源爭端。歡迎全校師生屆時踴躍報名。報名連結請參考此處:https://bit.ly/2lUO1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