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獎訪問學者Kerry K. Gershaneck教授分享中國多領域認知戰

日期 : 2025-11-17 單位 : 東亞所

 

【東亞所訊】

東亞研究所(以下簡稱「東亞所」)於11月12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臺灣訪問學者 Kerry K. Gershaneck 教授,發表題為“Multi-Domain Cognitive Warfare”(多領域認知戰)的英文專題演講,聚焦於中國近年強化認知戰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對臺灣與其他國家的影響。此次演講由東亞所教授黃瓊萩主持,吸引了本校各科系師生、專家學者踴躍參與。

首先,Gershaneck 指出諸多專家學者對「認知戰」缺乏一致定義,未能清楚區分認知戰與傳統的資訊作戰或心理作戰;而中國已將「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視為繼陸、海、空、太空、電磁與網路之後的「第六戰場領域」。中國推動認知戰的目的在於控制人類思想,改變人們如何思考與行動。他強調,這並非新現象,而是「政治戰」(political warfare)的一環。不同的是,認知戰不再只針對軍方或決策者,而是針對整個社會。

Gershaneck 接著說,中國近年積極發展「多領域認知戰」,其特徵在於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神經認知武器」(neurocognitive weapons)及演算法操控等科技技術,透過推播、假訊息與深偽影像來說服、誤導及重塑民眾的感知與判斷。這些手段不僅影響政治態度,更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與對社會的信任。他舉例說,中國利用 TikTok影響臺灣年輕族群的國家認同;也可能在戰時以人工智慧生成的深偽影像散布假訊息,如總統宣布投降等內容,製造社會恐慌。這些策略皆屬於中共「認知戰」的行動模式。

談及臺灣時,Gershaneck 強調,臺灣是中共認知戰的主要試驗場。中共長期以假訊息、輿論操作及經濟施壓等手段,試圖削弱臺灣的社會信任與防衛意志。他指出,中共的戰略目標在於讓臺灣人在心裡先輸掉戰爭。他警告,這種滲透往往在和平時期就已展開,最終在戰爭爆發時會顯著削弱防衛決心與社會動員力。

Gershaneck 亦介紹了中共正在推進的「神經打擊」(NeuroStrike)計畫。他說,這是一種利用聲波、微波、雷射與電磁等技術干擾人類腦部功能的新型武器,旨在削弱敵方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他以美國的研究為例,這類科技的發展挑戰了既有國際戰爭規範,其潛在影響深遠。

在問答環節的提問,反映出不同國家的共同關切。Gershaneck 表示,中國認知戰的主要目標是維護中共政權穩定,在他國以「種族牌」的方式進行「代理認知戰」中,在美國社會就很常見。面對中國在全球各地的認知戰,Gershaneck 建議提升國際合作與警覺意識,並讚揚臺灣在強化防禦體系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鼓勵臺灣社會應肯定自身優勢,持續完善法制與制度。

Gershaneck 教授特邀的臺北地方法院許法官許凱傑,在演講中及問答中分享司法前線經驗,指出臺灣社會在民主與人權意識高漲的環境下,對滲透與間諜議題仍存顧慮,導致相關法律執行難度高。他強調,國安是生態系統,從認知到法律判決都是一個循環。若判決過輕,會削弱民眾的威脅感。當社會把中共的認知滲透視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而不加以防範,那後果將會十分嚴重。

黃瓊萩教授在演講後表示,東亞所將持續舉辦類似主題的專題講座,歡迎師生密切關注東亞所公告的演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