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訊】
政大圖書館與身心健康中心於5月至6月間共同舉辦「壓軸人生:關於生老病死的思考指南」書影展及講座活動。5月7日晚間,邀請暢銷作家大師兄(林品睿)於達賢圖書館8樓達賢講堂分享「那些句點之後的故事─從生與死中找尋生命的意義」,超過50位師生同仁參與,引起無數聽眾共鳴。
大師兄從其於殯儀館的服務經驗談起,結合面對家庭、經濟困境與心理創傷的親身歷程,引領聽眾一同思索愛、失去與自我療癒的意義。這場生命教育的講座,讓聽眾在笑聲與省思之間重新凝視生命與死亡的界線,也為校園注入一股真誠與溫柔的力量。
活動由身心健康中心主任王素芸主持開場,著有《你好,我是接體員》、《比句點更悲傷》、《火來了,快跑》、《孝子》等書的暢銷作家「大師兄」,他以殯葬業第一線視角書寫生命故事,不僅療癒自己,也感動無數讀者。
在開始分享故事之前,大師兄首先破除大眾對殯葬行業存在的刻板印象──包括「一定見過鬼」、「收入豐厚」、「從業者多為黑道流氓」等迷思。他曾在桃園與中壢的公家殯儀館及私人葬儀社任職,以詼諧語氣分享業界行情,殯儀館夜班人員月薪四萬五、日班人員月薪近六萬,排休穩定、不加班、有年終獎金,甚至還有「上午遊樂場、下午火葬場」的員工旅遊。對照過他之前從事的超商夜班、運鈔車司機、雞排店老闆、醫院看護等行業,殯儀館「工作比較涼,背後也蠻涼的。」引起全場笑聲。
大師兄踏入殯葬業,源於30歲那年父親逝世橫所舉辦的聯合公祭。這項由政府提供的喪葬服務,從遺體接送、冰存、棺木、壽衣、火化到骨灰罈都免費,但因無宗教傳統儀式,大眾接受度有限。「試問這種喪禮你願意辦嗎?」。大師兄在講座中提出深刻省思:「孝順不是辦一場體面的葬禮,而是活著時的陪伴與照護。」。
大師兄的父親在他大二那年中風,從此臥床十年。為了照護父親他中斷學業、與社會脫節,每日就在幫父親翻身、拍背、換尿布、抽痰中度過,長期照護的經歷讓他身心俱疲,甚至一度萌生結束父親生命的念頭。在父親離世後不僅沒有解脫,反而頓失生活重心、得到憂鬱症,他稱這段歷程為「長照最後的悲歌」。
在人生的轉折點,他在高中數學老師的鼓勵下,開始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將內心的傷痛轉化為創作能量。他從寫作中學會理解與原諒過去,圖書甫經出版便暢銷大賣再版,也幫助他從中找回自我價值。「曾經我恨我的父親,但後來我發現,選擇原諒,苦難就變成養分。」
講座中,他分享殯儀館從業時的各種傷心故事,多起因詐騙、毒品與家庭暴力所導致的悲劇案例,揭示社會陰影下的人性掙扎。他指出:「在殯儀館裡,最可怕的從來不是鬼,而是人心的黑暗。」。
他也談到,透過擔任「寵物中途」來療癒童年陰影。曾因父親遺棄寵物而心碎的他,如今用版稅資助流浪動物,找回與生命連結的溫度。「無論人或動物,在有愛與無愛的環境下長大,結果截然不同。我學到的是,給愛,就會有改變的可能。」
講座中他反覆提醒聽眾珍惜當下:「我在殯儀館看到太多意外身亡的人,才明白活著有多不容易。不要吝嗇擁抱、說晚安、一起吃飯,這些比任何儀式都重要。」他也鼓勵大家練習向在乎的人說「我愛你」,不要讓遺憾成為人生的結尾。
整場演講以幽默而真誠的語氣進行,沉重主題在他的敘述中化為療癒與思考的力量。講座尾聲,全場掌聲不斷,學生們紛紛表示深受感動,並熱情參與問答交流。
面對「該如何面對有毒的原生家庭?」提問,他建議:「有時候保持距離,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他分享曾因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經驗,提醒大家適時為自己設下界線,是必要的自我照顧。
儘管這幾年來已演講過無數場,單單去年一整年便演講超過400場,大師兄說「每一次分享,都是檯下觀眾第一次聽,那反饋就不一樣,這也是我能繼續說下去的動力。」
本次書展同步展示大師兄著作及其他相關主題圖書,搭配精選影片,相關資訊請見達賢圖書館網站(https://bit.ly/42Qd55P),誠摯歡迎全校師生前來閱讀、觀影與深思生命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