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系訊】
本校外交學系黃奎博教授率領學生代表團,於4月12日前往美國紐約參加「全國模擬聯合國會議」(NMUN),代表比利時出席10個委員會,包含聯合國大會(GA, General Assembly,共分 3 個委員會)、聯合國人口與發展委員會 (CPD, Commission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Office of the UNHCR,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聯合國環境大會 (UNEA,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RC, Human Rights Council)、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OPCW,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 (UNECE, United Nations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榮獲人權理事會「卓越立場文件」(Outstanding Position Paper)獎。會後轉赴華府進行國際民主人權外交參訪及座談,行程共兩週,成果豐碩。
本校模聯代表團由20名外交系學、碩士生組成,歷經約4個月訓練撰寫立場文件、模擬會議,並邀請本校外籍生及交換生協助培養臨場交流與辯論技巧。會議期間,團員利用空檔拜會比利時常駐聯合國代表團(Permanent Mission of Belgium to the United Nations),與法律顧問德海斯(Elisa De Raes)交流以了解該國外交立場,為歷年代表團首訪代表國辦公室。
NMUN會議中,團員積極參與談判協商,多數意見納入最終決議文,同時也與他國代表交流議題與政策,推動國民外交。最後一天,代表團進入聯合國大會議事廳,親身感受在主權國家議事場域進行會議的過程,為今年參與的NMUN活動劃下圓滿句點。
代表團另於紐約拜會三單位。首先,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與副主席白莉娟(Jan Berris)、教育項目主任蘭德曼(Margot Landman)座談,深入探討美中關係並分享文化觀察。其次,於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座談,由副處長(公使)張麗賢及聯合國工作小組組長盧立緯、副組長陳言楷及數位秘書出面接待。張副處長強調雖然環境多變,仍應善用我國軟實力面對國際挑戰。另外,代表團與外交系系友葉至芫與裘詠恩午餐交流,兩人分別於政府間國際組織與金融業服務,他們與團員分享求學與職涯經歷,激勵學生探索多元路徑。
4月19日至24日,外交系師生赴華盛頓特區展開參訪與座談。第一天由黃教授導覽美國國會山莊、白宮、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總部等地,講解美國外交歷史。正式行程首先拜會雙橡園,獲駐美代表(大使)俞大㵢率政治組組長徐繼忠、國會組組長于大倫、教育組組長周慧宜等接待,說明駐美工作與推動雙邊關係的挑戰,並鼓勵學生投身外交工作為國服務。
之後,師生分別於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史汀森中心(Henry Stimson Center)、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進行拜會或座談。
在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由盧可欣(Kristen Looney)教授主持兩校學生的分組交流,除從歷史和現狀討論臺美關係,學生之間亦建立良好互動,並相約未來於臺北再會。
大西洋理事會自由繁榮中心資深主任雷姆恩(Joseph Lemoine)、副主任達納維-詹森(Nina Dannaoui-Johnson)與計畫助理李昱霖(本校外交系系友)簡報中心業務,學生們也熱烈地就該中心自由指數及國際業務推動等方面提問,獲得他們的詳細回覆。於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由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研究員以中英雙語分析兩岸與美中關係,細心回應學生問題。在史汀森中心的座談,分別由該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Sun Yun)、歐亞集團中國計畫主任蕭嫣然(Amanda Hsiao)等出席,探討西太平洋安全與臺海局勢,學生獲益良多。
最後,代表團拜會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與全球政策暨策略主任卡尼基斯(Aura Kanegis)、亞洲區公共教育倡議協調員黑德烈(Austin Headrick)就人權、和平與人道議題進行對談,學生亦表達年輕世代對國際人權的關注。
本次行程讓團員透過模擬會議與實地訪談,培養談判、表達與國際觀察能力。返國後,團員們紛紛反思自身在國際關係專業上的不足,自我期許未來能持續精進專業素養與發揮所長,為中華民國涉外事務的發展多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