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025-05-06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社會科學學院於5月2日中午舉辦博士生工作坊,主題為「與 AI 共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交織應用與未來發展」。本次活動由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黃政勛主講,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王千文老師擔任與談人,並由本院公共行政學系董祥開老師主持,吸引校內多個院系學生參與,公共行政學系蕭乃沂老師與國家發展研究所魏玫娟老師也前來共襄盛舉,與現場同學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如何融入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跨領域的學術對話。
黃政勛博士生首先剖析當前 AI 工具於學術研究的應用現況。他指出,諸如OpenAI推出的 Deep Research 等新興工具有效降低文獻探索的門檻與成本,提升研究效率。然而他同時提醒,AI 在處理文獻時存在原創風險與虛構文獻等問題,研究者應嚴謹審查資料真實性與研究架構的妥適性。在實作示範中,黃政勛展示如何透過 ChatGPT 自訂功能打造客製化研究助手。他以賴清德是否為獨裁者這一議題為例,請 AI 進行學術分析,並與 Google Gemini 系統進行比較,呈現不同 AI 工具在邏輯、資料與觀點上的差異。他強調,儘管AI技術不斷更新,可提供豐富資訊,但實際資料的篩選與應用仍須由研究者主導,AI工具不能取代研究者的批判思考能力。
在質性研究方面,黃政勛表示AI能模擬田野調查與訪談情境,幫助研究者提升資料蒐集與詮釋技巧。研究者可透過AI模擬受訪者角色,以持續對話加深對研究對象的理解,或轉換角色讓AI扮演訪問者,演練提問與訪談技巧。在量化研究方面,AI工具則具備強大的資料清理、變項建構和模擬樣本生成功能,有效節省技術操作時間。但他亦提醒,研究者必須掌握測量尺度、統計檢定與模型邏輯,避免對AI產生過度依賴。
與談人王千文老師則從方法論與哲學角度補充,指出AI雖能協助提供客觀、中立的資料分析,但資料來源可能存在不明確性、潛在偏誤與代表性不足,逐步模糊研究者的主體角色。他提出研究者需反思AI究竟是研究工具還是知識的建構者,並主動參與資料的詮釋,與AI展開共生式對話,才能產生具有深度與厚度的研究成果。
問答環節中,國發所魏玫娟老師提出AI工具應用時常見的疑慮,即當AI承擔愈多研究任務時,研究者是否會逐漸難以明確自身角色定位?黃政勛則以教學經驗回應,表示學生若過度依賴AI工具而未經批判判讀,可能反而因錯誤資訊而受害。他強調,AI僅是輔助工具,研究價值仍須由研究者主導,保持理解與批判思考。
本次工作坊透過豐富的案例展示與深入的方法論討論,促進與會者對AI工具在質性與量化研究中的實際應用潛力的理解,同時引發對研究倫理與主體性的深層反思。社會科學院未來將持續舉辦多元跨領域學術交流活動,歡迎全校師生踴躍參與,共同拓展學術視野,激發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