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經典‧大觀園 ——朱嘉雯分享對中文的熱愛與跨界經驗

日期 : 2025-04-29 單位 : 中文系

【中文系訊】
2025年4月28日,學生們不畏風雨前來本次「讀中文系的人」系列講座,中文系張堂錡教授開場談起本系列雖名為「讀中文系」,實則能擴展到「接近文學的人、渴望文化的人、對世界文學有想像的人」。本次張教授特別邀請到與其有同門情誼,教學與跨界經驗豐富的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華語文教學碩博士班主任、國際紅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嘉雯教授與同學們分享她終生奉獻與真心熱愛的中文系。


人文為主、科技為輔的自信
朱嘉雯一開始分享日前在資訊學會的演說,面對臺下眾多科技業人士,一個文學人如何談AI?朱老師從充滿花妖狐精的《聊齋誌異》切入。〈八大王〉中的馮生放了大鱉後的報恩禮物之一就是一面神奇鏡子,它能將映照之人的影像永存於上,朱嘉雯笑說這其實就是一臺記憶體容量不足的iphone。又如〈丐仙〉中栩栩如生的水晶屏幕,不正是當今的虛擬實境(VR)!從蒲松齡的奇思妙想,朱老師將遙遠的古人與科技新貴瞬間拉近距離,正如許多現代科技也來自科幻電影,古人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很多時候會令人驚訝無比。

朱嘉雯同時也分享其豐富的跨領域教學合作經驗。像是在「紅樓與管理學」中帶大家分析王熙鳳在大觀園裡運籌帷幄的情形。在「紅樓與生物科技」裡,分析書中食物的營養價值。而在與資訊系合作的「紅樓有夢,科技有愛」課程裡,朱老師以虛擬實境帶同學領略賈寶玉的一生,從大荒山無稽崖的頑石,歷經無數春夏秋冬,最後光著頭、赤著腳,在大雪天中向父親拜別。全長只花五分鐘,運用科技的身歷其境讓同學領略《紅樓夢》的無常命題。

朱嘉雯自言跨域過程受到很多不同學門的啟發,但同時也更加堅定科技與人文密不可分的關係。像是未來的老人照護可能全由機器人負責,但仍需注入人性思維才有溫度;自動駕駛若面臨要撞牆還是撞人的抉擇,人本的思考更是不可或缺。老師說道:「科技是向前開發陌生領域,人文則是往後挖掘深厚底蘊」,她在教學中一再地體認與實踐這點。


人文是能持續累積、無壽限的學門
朱嘉雯教學數十載,遇過太多來自醫界或是科技領域的學生到老年忽然開始鑽研文學。不像爆肝的科技領域有著如運動員般的職業壽命,人文領域的研究往往是綿長且深遠的,甚至年歲愈高,思想涵養還會累積地更加深厚。朱老師分享有一位老醫生說他年輕時從醫,幾乎天天滿診,努力賺錢,但現在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是圈點紅樓夢。朱老師說一切其實都是選擇,我們若走上人文的道路或許很難大富大貴,但內心精神層面的飽滿,卻是許多人到晚年才領悟卻已來不及的。

當學生提問對於「重文輕理」的趨勢擔憂,朱老師認為很多時候其實是迷思。眾人一窩蜂擠進理工領域,但真的每個人都適合嗎?作為教師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思考心之所向。但文學的美好卻是無論何時,只要你有興趣,它都會為你敞開大門。


中文系的優雅轉身:華語教學
除了中文系學門的研究,朱嘉雯也深耕華語教學多年。她分享自己從博士班時期便開始接觸華語教學,一開始帶給她最多的是文化衝擊。像是許多從芬蘭、挪威來的學生因為從小在湖裡游水,人煙稀少的城鎮成長,長大後便嚮往大城市壅擠的人群感。或是許多已年屆青壯年仍持續語言交換、到各國遊歷的學生,慢活且樂活的人生觀,全然不同於亞洲家庭普遍緊湊的升學進程。

除了文化視野,朱嘉雯認為華語教師是臺灣的國際「門面」。外國學生初來乍到,第一個密切接觸的人就是華語老師,朱老師分享自己過去常幫助學生溝通解決租屋糾紛,逢年過節也總會邀大家來作客,品嘗母親燒得一手好菜,互相學習彼此的生活文化。

「我們中文系只要一個優雅轉身,就能面對國際。」朱老師分析道,臺灣當前趨勢是全力推動國際華語教育,這是未來值得投入的領域,同學們應該好好把握。況且朱老師也認為對於中文系學生,修習華語教程並不難,一旦掌握這個能力,未來世界各國遊歷就能如她這般,到哪裡都有學生歡迎、盛情款待。


穩踏中文系基石,跨域紅學
最後朱嘉雯說回自己最熱愛的中文系。「很過癮、很幸福、很感恩」這是朱老師的肺腑之言。回憶起在中央中文系的培養,她感念萬分:張夢機老師、蔡信發老師、張德麟老師、李瑞騰老師、許錟輝老師、王邦雄老師、曾昭旭老師、康來新老師……朱嘉雯深怕遺漏,一一提及、時時掛念曾經栽培自己的恩師們,足見其深情。

而在中文系扎實的古典文學培養也令朱老師擁有得以在紅學自由跨域的底氣。如近年復刻《紅樓夢》中的崑曲舞臺表演、還原大觀園佳餚的「紅樓宴席」,朱老師作為專業紅學顧問專家,將精彩的戲曲與撲鼻的香味真正地躍然於紙上。演講最後,老師也以美食為喻勉勵同學。《紅樓夢》裡有所謂「扣菜」的烹調手法,將食材鋪滿於碗,蒸熟後倒扣成菜。她鼓勵同學們長期閱讀、大量寫作、敞開心胸,不要畫地自限,勇於多方嘗試、增長閱歷。有時候當下乍看沒有關聯,其實經驗都是彼此環環相扣,某天回頭倒扣一看,你會發現人生豐滿,滋味便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