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多位專家聚焦台灣當前挑戰與應對之道

日期 : 2025-04-28 單位 : 國際事務學院
【國際事務學院訊】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於民國114年4月14日舉辦「臺灣安全系列論壇」演講,邀請多位專家學者,以「什麼是全社會防衛韌性」為題,探討在當代地緣政治緊張與假訊息氾濫的挑戰下,臺灣如何建立多層次的社會韌性。與談人包括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李哲全博士、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杜貞儀博士、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盧業中博士以及政大外交學系主任吳崇涵博士,針對防衛韌性的多元面向提出深入觀察與建議。

|李哲全博士從「韌性」的基本概念切入,強調無論面對內部或外部衝擊,個體或組織應具備調適與回彈能力。他指出,全社會防衛韌性指涉的不僅是軍事系統,更包含政府、公私部門、社會與產業的協同運作能力,特別是在戰爭或災害等危機情境中,國家必須能持續維持社會正常運作。

他進一步指出,自2022年起,臺灣政府才較有系統地建構「韌性國家」策略,包含經濟產業、社會體系、政治制度與國防四大面向。而在衡量政治與社會制度的韌性時,必須觀察民眾對制度的信任、自我國家認同的一致性,以及面對戰爭威脅時的防衛意志。此外,媒體識讀能力亦成為一項指標,李博士引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對臺灣的79分評價,說明臺灣社會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假訊息辨識能力。

|吳崇涵博士則以《安全與韌性的結合》為題進行分析,指出非對稱作戰已成為防衛韌性的關鍵要素之一,亦是美國拜登政府自2022年以來積極協助臺灣強化的重要方向。吳博士特別提及,臺灣民眾的「抗敵意志」與是否能獲得國際援助高度相關。根據研究,當民用設施遭受攻擊時,反而有助於激發民眾的抗敵意志,惟軍用設施則不然。他進一步指出,在實際戰爭情境中,軍民設施間的界線往往難以明確區分,例如當家人正在服役,其所處單位是否為「純軍事」即成疑問,因此要求嚴格區分軍民設施並不符合現實。

|杜貞儀博士以「通訊與危機溝通」視角來切入分析,強調溝通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關鍵角色。她指出,政府在疫情期間透過每日記者會建立社會信心,就是一種韌性的展現。此外,臺灣應積極建立替代通訊計畫,以應對通訊基礎設施遭破壞的風險,例如烏克蘭使用的Starlink衛星通訊系統。她也提醒,通訊韌性仰賴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並需定期演練,避免危機來臨時措手不及。

|盧業中博士則關注「如何讓國際社會得知臺灣正遭侵略」的問題。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好戰時思維準備,例如災害期間加油站可能無法運作,應思考交通工具的續航力。此外,假訊息的氾濫往往會動搖民心與社會穩定,他提醒假訊息來源多元,並非單一方向。平時的資訊識讀與警覺性建構,是社會防線的一部分。

最後,幾位與談人共同呼籲,臺灣面對的挑戰不只是軍事對抗,而是涵蓋資訊戰、基礎設施保護與社會信念的多重層面。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需仰賴政府、產業、學界與民眾的共同參與,建立一個在危機中仍能穩定運作、彼此信任的社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