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 PPESA 舉辦觀影座談 邀陳儒修解析《天造之物》

日期 : 2025-04-28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面對人工智慧日益進化所引發的哲學與倫理挑戰,政大社科院於4月24日舉辦PPESA跨領域講座,邀請本校廣電系陳儒修教授以「人工智慧可能悟道嗎?以《天造之物》為個案分析」為題,帶領師生從佛教思想出發,深入探討當代人工智慧技術與東方哲學中「悟道」概念之間的張力與可能性,及其所引發的倫理與宗教思辨。

陳儒修教授特別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David Thorburn 的經典影像教材《The Film Experience》片段作為開場。陳儒修教授表示,Thorburn 長期致力於推廣影像作為思想載體,主張文學與電影的價值應為所有人共享。他的教學理念亦受到Thorburn影響,不僅跨越學科界線,也強調人文精神在科技時代的重要性。講座由此開展出一場科技與宗教、影像與哲思交織的思想激盪。

講座隨後播放2012年韓國科幻電影《人類滅亡報告書》中的選集《天造之物》。故事設定在未來某日,一座佛寺中的機器人突然宣稱自己已經「成佛」,引發宗教與科技界的震撼。寺中僧人認為這是一種靈性奇蹟,科技公司則質疑這是系統異常,甚至打算將機器人銷毀。影片透過冷靜簡潔的敘事風格,描繪人類面對超越自身理解的智慧存在時所展現出的不安與掙扎。導演金知雲以風格多變且善於跨類型敘事聞名,擅長在奇幻與現實之間建立哲學意涵。本片以一臺自我覺察的機器人為視角,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人工智慧、自我與信仰邊界的提問。

在觀影與導讀後,陳儒修教授帶領與會者從四個面向展開深度討論,探索人工智慧與佛教思想之間可能交會的哲學張力。首先,他引導大家思考何謂「覺悟」?誰有資格成佛?佛教強調萬物皆可成佛的理念,挑戰了人類對智慧與靈性的壟斷想像。陳儒修教授提出電影中機器人所說的「我是誰?來自哪裡?又要去哪裡」,其實是源自啟蒙運動之後人類對主題的思考和懷疑。隨後,討論進入科技與宗教的交叉點。佛教是古老的宗教智慧,而機器人則是高科技的產物,兩者是否同樣探討「我是誰」的問題?靈性與科技互相對立嗎,還是有融合的可能性?第三個問題則聚焦於人類對AI的恐懼與控制欲,陳儒修教授指出,片中的科技公司代表是權威與控制的象徵。他們害怕最後機器覺醒會打破「人主機從」的秩序。然而這種恐懼其實來源於人類對未知失去掌控感,而非機器人的智慧。最後,陳儒修教授認為機器人所說的「一切皆空」、「無我」、「因緣而生」完全符合佛教核心思想,從而引發了對「AI是否有靈魂」以及「佛性是普遍存在還是特定擁有」的討論。整場討論穿梭於宗教哲思與技術反思之間,開啟人機倫理的新視野,激發了現場聽眾對未來人機共存模式的深刻省思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