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歐盟學程與IMPIS至中華經濟研究院參訪

日期 : 2025-04-25 單位 : 國際事務學院

【國際事務學院訊】
4月22日上午,本校歐洲聯盟研究國際學分學程(Programme in European Union Studies)和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同學在歐盟學程主任蘇卓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中華經濟研究院參訪,由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TASC,以下簡稱臺灣東協研究中心)徐遵慈主任與其團隊接待,徐主任分析東南亞及我國的貿易環境與產業發展,及面對當前國際政經局勢的挑戰。成立於1981年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是我國重要的智庫,為我國的經貿政策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可說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之一。

徐主任首先自美國最新公布的對等關稅政策著手,讓我們知道當前全球貿易環境的改變為東南亞帶來的挑戰。川普總統4月2日提出的關稅是10-50%不等,而被課稅率前十高的國家中有六個為東南亞國協(ASEAN,以下簡稱東協)成員國。東南亞國家與中、美同時有貿易往來,且中國近年來將其供應鏈轉移到此,使得東南亞不可避免地涉入中美貿易戰中。面對突如其來的高關稅,東南亞各國的應對方式則有爭取談判方式追求降低關稅、提高來自美國的進口、縮緊對中國直接投資(FDI)的審核;而東協也提出十國的共同立場:避免對美國的報復性措施與各成員國與美國的個別反制,並追求與美國進行談判。

接著,徐主任談到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在全球貿易的角色。近年來中國的經濟成長趨緩,並因為美國施加的關稅導致其經貿環境不如以往,許多外國企業也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不過,考量到其產業部署與過去儲存的大量外匯,中國仍加強其對外直接投資,且多數資金皆挹注於東南亞國家,發展其各類產品的供應鏈。雖然川普政府本次課徵的鉅額關稅,可能導致中國未來轉移其在東南亞的供應鏈,但目前中國也提出了一些反制措施,例如管制稀土出口、改和巴西簽訂備忘錄購買大量黃豆,展現出其在應對美國祭出的貿易政策中「奉陪到底」(fight to the end)的決心。此外,直到去年,美國3C市場中,中國製造的筆電與智慧型手機仍分別占比66%與81%,可見美國要完全與中國脫鉤仍有些困難。

最後,徐主任說明了我國的處境並試著提出因應之道。我國在全球晶片供應鏈的製造、封裝與測試中皆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享譽全球的台積電外,聯電與日月光等科技大廠也有所成就。關於近期人人關注的台積電對美投資案,徐主任則說明,台積電赴美設廠與投資並不只為避開關稅,更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並考慮到美國作為台積電最大市場的潛力。綜上所述,面對關稅壁壘時,一個國家或企業的對外投資與供應鏈布局並非只考慮稅率,也因考慮勞動力與當地政策。經過徐主任對全球晶片供應鏈的介紹,我們可以更了解臺灣與東南亞各國在其中的角色並發掘出我們的產業優勢。

本次參訪我們亦有幸聆聽來自泰國的實習生Bhumipat Rordtong的分享。同為政大同學的他平日會協助研究員產出提供給公私部門的研究報告、撰寫以東南亞經濟為題的新聞、監測並更新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數據。本次參訪同學多為國際學生,透過Bhumipat Rordtong的分享與徐主任的詳細解說,同學們更了解了臺灣的產業優勢與中經院的工作,相信這些知識都會成為他們日後在臺灣發展職涯的豐沃養分。

國際事務學院/活動新聞 https://ocia.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13739&id=3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