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與高麗大學合辦漢學會議 探討科舉與數位人文

日期 : 2025-04-17 單位 : 外語學院

【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訊】
由本校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韓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系,聯合韓國高麗大學GLOBAL人文學研究院漢字漢文研究所共同主辦的「東亞科舉文化與教育」國際學術會議,於3月22日在本校盛大舉行,邀請來自臺灣、韓國及日本的多位學者現場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聚焦科舉制度在東亞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影響。

 

學術盛會揭幕 開啟跨國對話
會議由本校教務長兼中文系教授林啓屏及高麗大學GLOBAL人文學研究院漢字漢文研究所所長宋赫基致詞正式揭開序幕。林啓屏教務長指出,科舉文化不僅是東亞社會人才培育與選拔的重要機制,更是文明發展的基礎之一。透過回顧過往的歷史經驗,我們得以從中汲取智慧,為未來的教育發展建立更堅實的信心。
宋赫基教授則談到,科舉制度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一大特色,與歐洲君主制度形成鮮明對比,並透露高麗大學自六年前即開始投入相關文獻的長期研究,逐步累積豐富的學術成果。他也藉此機會歡迎與會者互相交流,期盼在這個難得的好天氣中,大家能激盪出更多學術火花。

 

研究生論壇:跨國視角下的科舉文化研究
上午的研究生論壇共計七位學者發表論文,內容涵蓋科舉文獻的數位化建置、唐宋小說中的應舉夢境、朝鮮內閣文獻與科舉策文的文本分析等多元議題。
高麗大學研究員卞恩美率先分享了該校如何運用XML技術,將科舉相關文獻數位化,並建置包含應試年份、應試者及成績等資訊的資料庫,提升檔案檢索的便利性。本校中文所博士生顏思榛透過分析《張行婆傳》,探討司馬光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及其隱含的政治批判意涵。
高麗大學研究員金烔顯則以《內閣日曆》為例,介紹內閣辦公地點的變遷與其在朝鮮正祖後期的政治、文化價值。本校中文所博士生蔡長娣藉由《太平廣記》中關於應舉夢的記載,分類探討當時士子因夢而逐榜或放棄科舉的現象,挖掘夢境在應舉文化中的象徵意涵。
高麗大學研究員金榮建透過《鳴陽雜錄》帶領與會者一窺朝鮮後期的社會面貌,並分析該文獻在古文書研究中的利用價值。本校中文所碩士生張育菘則以唐代小說為基礎,探討科舉生的生活日常與道德批判。緊接著高麗大學研究員南潤芝聚焦《大學衍義補》中與科舉相關的資料,進一步補充該書在政治教化與應舉準備上的重要性,為上午場次劃下圓滿句點。

 

學者論壇:數位化與跨國比較的新視角
下午場次由高麗大學漢字漢文研究所副所長楊沅錫率先介紹朝鮮時代科舉文獻數據庫的建置,分享如何透過提取文獻中的人名、地點與日期等關鍵資訊,構建可供文學、歷史與哲學研究參考的數位平臺。日本廣島大學教授荒見泰史從唐代與日本的度僧制度切入,剖析科舉制度對宗教與文化的交互影響。高麗大學研究員尹善英進一步透過科舉試題中《論語》的出題比例分析,歸納四書、五經在不同科目中的權重差異,為理解科舉文本的出題邏輯提供新的啟示。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許怡齡以永樂三大全的節本為基礎,探討朝鮮與越南文獻的相似與異質性,並指出坊刻書籍與筆寫抄本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功能差異。高麗大學研究員金弘九則聚焦例如退溪李滉先生的策文與草稿之間的文本差異,解析其校讎策略與邏輯修正,顯示策文編訂過程中的多重考量。最後,本校中文系教授楊明璋則從唐代敦煌寫本出發,探索考試用書的讀者群與實際用途,為長期研究提供歷史脈絡與文本基礎。

 

學術盛會圓滿閉幕:期許深化合作
會議閉幕由本校外國語文學院副院長兼英文系教授招靜琪與高麗大學漢字漢文研究所副所長楊沅錫致詞。招副院長表示,科舉文化與數據庫建置不僅為古典文學研究提供新視野,也能為語言教育帶來啟示,並強調跨學科、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楊副所長則感謝政大的熱情款待,並期待未來兩校能深化合作,促進更多學術對話與國際研究交流。
本場學術會議由本校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成功搭建起東亞漢學研究者之間的交流橋梁,展現了科舉文化在東亞地區的歷史深度與跨國比較研究的潛力,為與會者帶來豐碩的學術成果與啟發。
(撰稿:韓文系曾祥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