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及文學院國際漢學碩博士專班攜手合作,有幸邀請到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朗宓榭(Michael Lackner),擔任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五屆客座講座教授,於今年3月份停留臺灣一個月,以國際漢學為核心,舉行系列演講、工作坊與碩博士密集講座課程。
朗宓榭教授本次來臺舉行之演講與碩博士課程,特別精心規劃兩大主題:「語文學」與「神祕學」,於每週一上午舉行「Philology and Esotericism: Global from the Outset or Subject to Globalization?」系列講座,於下午開設「語文學(Philology)的比較研究:國別傳統與全球視野」碩博士密集課程。在朗教授擅長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下,打破東西方的文化及學術壁壘,以整體性的視野探討東西共通的文化問題,他將透過深入探討不同文化與學科間的關聯,為學術交流帶來多元視角與深刻見解。
2月24日上午,朗宓榭教授在羅家倫講堂舉行首次羅家倫國際漢學系列演講,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林遠澤主任開場介紹,並由哲學系馬愷之副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演講主題聚焦於「語文學」,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的「Metaphor」,談到中國陳騤《文則》的「比喻十法」,比較東西方傳統對文本理解方法的異同。本場演講吸引了校內外文學院、社科院、外語學院、傳播學院,退休人員,和校外企業人士等聽眾現場聆聽,現場座無虛席,並通過Youtube線上直播,向全球播送朗宓榭教授之演講。
2月24日下午,朗宓榭教授則在達賢講堂舉行碩博士生密集講座課程,由開課教師中文系周志煌教授主持。朗宓榭教授首次課程以英文發言,主題聚焦於「神秘學」領域,課程援引了大量東西文化中的「神秘學」例子,介紹神秘學全球化的文化現象。朗教授同時以中國神祕學的研究視野,看待這些難以解釋、被視為禁忌的神祕學儀式,或者被視為中國「大道」傳統之外的「小道」,探討神祕學領域與身心靈的內外關係。2022年朗教授曾代表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國際人文學院,與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中研院史語所等單位,合力規劃策展「算×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希望透過東西方占卜文物的比較,顯現歐洲與東亞臺灣的人們如何思索命運、預測與個人意志的交會,以求在不測定性的生命之海,成為自己的掌舵者,進而相互理解東西方的文化觀與世界觀。此一課程的教授內容,正展現了朗教授在知識學理以及田野調查、策展等實務經驗方面整合的成果。
3月3日上午,朗宓榭教授在羅家倫講堂舉行第二場系列演講,邀請到李蔡彥校長蒞臨致辭,並向朗宓榭教授頒發講座聘書。本場演講,朗教授以「語文學」(philology)為題,闡釋了東西傳統中的語文學實踐的相似性,分析語文學的全球化特徵。朗教授指出,語文學的研究方法包含「詞之語文學」與「物之語文學」兩種,而兩種方法看似對立,實質上能夠彼此調和、互補,並成為一種新的文本理解方法。朗教授進一步以王陽明及張載對《易經》的解讀為例,説明「詞之語文學」與「物之語文學」的研究結合的可能性,提供對文本解讀的嶄新視角。
演講及密集課程結束後,與會聽眾或學生熱絡地圍繞相關議題進行開展,並與朗教授深入交流對談,深化「語文學」的實踐方法、文本解讀,以及神秘學全球化問題意識等議題。依朗宓榭教授的學術專業背景、國際聲望,以及本次演講的學術價值及影響力,相信對現場及線上的參與者均大有裨益,並能提升本校國際漢學學術能見度,深化本校國際漢學研究之能量。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之系列演講,將會繼續以「語文學」為題進行開展,預計於3月10日在羅家倫講堂舉行最後1次演講,於3月24日舉行工作坊。國際漢學碩博士密集課程則將會繼續以「神祕學」為題進行開展,在達賢講堂及羅家倫講堂於3月10日、3月17日、3月24日舉行後續4次課程,歡迎校內外聽眾到場聆聽。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