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訊】
達賢圖書館於3至4月舉辦「認識過去,展望未來:多元視角的臺灣史與中國史」主題書展與影展,特於3月21日邀請書展中「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專書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翎君,在達賢講堂分享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兩個時期的多元史觀。
吳翎君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回想民國69年大一時,政大淹水,學務長划著小艇分送麵包給學生們的往事。今年2月「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出版後,第一場演講於曾任教的東華大學,第二場回到母校,吳翎君覺得非常有意義。此次演講主要分享專書中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與太平天國兩個主題。
晚清帝國從鴉片戰爭後,接連不斷的戰事與條約,招致極為負面的評價,吳翎君認為應拋開道德褒貶,重新解讀當時處事者的行為、動機、處境和結局,同時,打破國族敘述的框架,以國際史與全球史視角,重構近代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關係。暫且不論帝國主義侵略的黯黑史,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進入世界的序幕,包含政治、經濟、市場活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方面,都與以歐美為主導的全球擴張,產生了大規模的連結。
吳翎君反思鴉片戰爭提出觀點:鴉片其實是一種麻醉藥品,可適度用於醫療,過度吸食才導致危害健康,其實英國人、中國官員皆有使用,中國還栽種鴉片;開戰前有部分英國人認為傾銷鴉片作法不當,戰爭更是不道德的行為,雖因主戰派佔上風而開戰,但南京條約內容完全與鴉片切割,顯示英國意圖抹除以鴉片為戰爭導火線的汙點。再者,鴉片戰爭演變為雙方愛國主義者的榮耀之戰,著名外交史學家蔣廷黻曾提及林則徐等清議派文人,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以護衛自身清譽,為不願面對近代中國失敗之集體意識結果。
鴉片戰後到1860年代,清帝國面臨太平天國攻佔富庶江南地區的嚴重威脅(影響茶葉產業),當時美國有南北戰爭(影響棉花產業),兩地戰事大大影響英國的商業利益,故英法聯軍出兵中國處理太平天國問題。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促成了上海開港通商;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英法獲得各種特權,包含可以自由買賣跟進口鴉片。
吳翎君認為,英法等租借區加速了中國城市的現代化。以上海為例,上海成為「西潮」登陸中國的起點、異質文化交織的區域,上海租界的和平相融,反映出特有國際治理下的制度運作和利害妥協。根據外國人的記載,1872年上海租界成立第一座小型水廠,時稱「沙漏水行」;1880年,英商上海自來水有限公司開始向英租界供水,其後在法租界鋪設管道供應自來水。《紐約時報》1886年提到令人稱奇的上海供水系統,又有文稱讚上海有一個組織良好的消防部門及救火機設備,與當時的紐約市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吳翎君總結演講內容,鴉片戰爭開啟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起點,中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參與各種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走向國際大舞臺;通商口岸的開放促成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庶民生活的轉變;進出口貿易快速成長,外資企業資本和技術輸入,中國轉為全球經濟網絡受益者。吳翎君勉勵與會者,歷史研究雖是面對過去的現象,但若能從全球性的視角,梳理民族國家之間歷史,應能賦予近代中國史更為寬廣全面的全球性意涵。
#「認識過去,展望未來:多元視角的臺灣史與中國史」主題書展與影展(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