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系有如選情人 名作家張曉風分享中文世界的美好

日期 : 2024-03-15 單位 : 中文系

【中文系訊】

3月11日週一早晨微雨,不減同學熱情,百年樓人潮湧動。本學期第一場「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特別邀請年過80卻仍寫作不輟的知名作家張曉風,以「選系有如選情人」為題,與全校師生分享其讀中文、教中文、寫中文的心路歷程。

 

選系有如選情(人)

中文系系主任張堂錡在開場時表示,即便在AI、半導體當道的趨勢下,人文學科看似面臨邊緣化,但其實從這些優秀的中文系前輩身上,我們會看見不同面向、無限可能,本次邀請到的張曉風老師既是作家、也是學者,甚至當過不分區立委,其多方才能的展現堪稱是讀中文系的人的一種典範。張堂錡分享一件有趣小插曲,原先曉風老師的助理給的講題是「選系有如選情」,當時正逢總統大選前,他心想此題確實應景,選系和選情一樣緊張刺激。後來才得知是漏字誤會,但「選情人」一樣很刺激,不過多了一絲溫情。

張曉風延續這個插曲,順勢點出中文的博大精深。她提到牛津英語辭典收錄的英文字足足有60萬字,中文辭典則只有5萬字的字彙量。她感嘆道:「華人造字,手法如上帝。」地球元素不過一百多種,已能組成廣大的世界。中國文字也靠著不多的字彙,組成萬千變化。例如選情、選情人,相差一字,卻已天翻地覆。

 

「哎呀呀呀,你這說的都是什麼中文呀?」

張曉風一邊談著,一邊從花布包裡掏出一塊牛骨頭。她從一個劇組取得這塊牛肩胛骨,去盡油脂後請師傅雕刻上甲骨文,從此成為上課的教具法寶,為的就是讓學生們親眼看見中國文字的魅力。她提到一個美國華人小孩原先對中文一竅不通,卻在見到甲骨文後引發濃厚興趣。後來男孩長大成為建築師,也始終沒有停止對甲骨文的熱情,自此投身研究50年,那人便是如今資深的甲骨文學者沈愷。對此,張曉風便認為對於中國語言和文化,我們應該抱持更多敬意。她還提到,曾經在美國生活的華人與猶太人小孩,都被要求到「週末學校」學習母語。因此猶太人即便流亡2500年,仍可誕生出以撒辛格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身紐約卻仍能寫得一手流暢的意第緒語小說。張曉風坦言當代華人不僅不尊敬,更是沒有好好學習中文,讓她不禁改寫電影《窈窕淑女》中教授對於賣花女的語言嘆息:「哎呀呀呀,你這說的都是什麼中文呀?要知道,這是陶淵明、韓愈、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關漢卿用過的中文呀!是曹雪芹用過的中文呀!」

 

中文系不是四年畢業就算了,它是一輩子的事

比起傳授知識,張曉風更多的是傳達態度:「中文系不是四年畢業就算了,它是一輩子的事,我至今還在讀中文,並且同時讀世界各國文學。」老師活到80多歲,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也不曾放下手中因為中文而啟蒙的創作之筆,她以此勉勵與提醒在座的年輕學子們。

演講後的問答,同學相當踴躍。有人提到讀中文系是否有培養老師走上作家之路?只見張曉風笑道:「別罵我就行了,哪來的培養呢!」不過當時教導她的老師們其實也不反對她創作,只是時常提醒她要顧好本分。但張曉風覺得兩者皆為所愛,何不兼顧?既好好學習課業,又不放棄耕耘創作。還有同學問道,現代資訊破碎龐雜,如何保有靜心閱讀的習慣?她認為這是一個當代人必須深思的問題,但她認為快慢其次,誠懇才是最重要的。讀書可貴之處,便是隨時讓自己保有能受到感動的狀態。

關於感動,張曉風最後分享了一個關於北魏石室的考古故事。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他大叫,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一刻!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張曉風希望同學們都能永遠尊重這些字、這些文化,因為那是神聖的、值得記憶的,也是我們所獨有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