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023-12-05
單位 :
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訊】
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主辦的「第六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於12月1日圓滿落幕。本次論壇在教育部、原住民委員會指導下,結合本校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法律學系與地政學系、國土規劃北區區域規劃中心、永續規劃與研究中心,共同邀集國內研究原住民族土地的專家學者交流討論。研討會發表內容針對當前關鍵的原鄉國土計畫議題進行探討,獲得與會大眾廣大迴響。
論壇首先從播放對原住民族運動人士的致敬影片揭開序幕,今(2023)年是1993年第三次原住民族還我土地的三十週年,經過了半甲子的歲月,臺灣的原住民族土地法制──從1997年將具有集體權意涵的「原住民族」寫入憲法增修條文,到2005年《原住民族基本法》,乃至2015年《國土計畫法》的陸續立法,逐步往前推進。本次論壇本專班特地製作致敬影片,希望能回顧與緬懷在爭取原住民族土地權益的道路上付出心血,而已經在彩虹橋另一端的前輩們。影片播畢後,本校副校長詹志禹、社科院院長楊婉瑩、考試院考試委員伊萬.納威、國土管理署城鄉發展分署分署長林秉勳及地政學系兼任教授顏愛靜陸續上臺致詞,期許本專班結合跨領域專業,培養原住民族土地人才,勉勵未來成為各方專家、學者、部落的溝通平臺。
為了從原住民自治權的高度來思考國土計畫的議題,本論壇分成以下四個面向,分別是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場次二:原鄉規劃與文化特性的展現;場次三: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的對應;場次四:災害管理與空間計畫的運用以及最後的青年論壇。
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本校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指出「高權」即上位的權限與權能。現今多層級的垂直「土地治理」結構中,原住民族並未真正擁有規劃高權,民族自治如同框架或空白,缺乏應有的實質內涵。因此他認為需對土地規劃高權進行重新建構,包括確立主體、原則、內涵和特定實體拘束,以及必要的程序安排。規劃高權與原住民族自治才能達到真正的結合與共同實現。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以太巴塱部落經驗為例,分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經驗,並藉以思考規劃高權應有的內容。他提到計畫由縣市政府擬定,並執行一連串的行政調查程序後。經由總量檢算確認是否符合計畫的邏輯及需求。此時,部落大型討論會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促進部落族人討論及集體決策。規劃高權在原民部落土地使用涉及「傳統/非傳統事物」、「公共需求/非公共需求」、「族人/非原民身分」,以及土地權屬的問題。他認為可將規劃高權看兩階段的自治:藉由縣市政府透過說明會、公聽會進入部落。二、再由行政委託部落,以使當地住民接受。讓族人的聲音能夠被聽見。
場次二「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的對應」,安磊諮詢顧問有限公司規劃師陳巧筠以「斷裂與縫合」為命題,認為現今的國土規劃與原住民族需求呈現斷裂,實務狀況與配套制度無法和部落需求相切合,而難以讓部落凝聚共識。以其參與「臺東縣金峰鄉鄉村地區規劃示範案」為例。金峰鄉因設置太武山自然保留地、交通因素等影響,許多部落已搬離其舊址。舊址內的獵場、競技地等重要文化空間,無法滿足當代部落生活的文化需求。傳統活動空間只能遷移至部落領袖的私人土地上,過往生活模式明顯受到改變。他透過訪談部落跟機關、讓民眾投入參與式製圖,以了解在地族群的文化空間及需求。期望藉由此實務經驗,反思原住民族土地空間規劃,持續協商、互動,並納入原住民族傳統土地知識。而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林嘉男將議題聚焦於花東原住民族土地特性與發展課題,強調轉型正義觀點的回顧與建構。他特別強調,花東地區並非一個均值化的地區,各族群在不同的地理空間影響下,會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破除花東作為「想像的共同體」。針對花東地區,歸納出該地具有46類「地方」樣態。因此,需要進一步建構原住民族空間規劃的知識與方法,以落實多元的部落治理、推動原住民族土地的轉型正義。
場次三「災害管理與空間計畫的運用」中,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胡太山以東埔部落的生態觀光產業為題,說明觀光發展如何連結族群文化,在既有溫泉觀光業之上,開展新型態的部落經濟。案例中,教會、長者與年輕一輩三方溝通與協商下,推動具有探險特性與故事價值,並結合布農獵人知識的旅遊路線。他也分享在臺南左鎮西拉雅族部落的研究案例。當地產業以種植麻竹筍為主,在疫情影響下,多數銷售通路暫時受阻;然而,後疫情時代,麻竹筍銷售已大致回歸常態。他認為現在的產業復振行動旨在使族人返鄉,讓語言和文化向下扎根、並創造更多的競爭力與活力使青年願意返鄉,進而重建在地的文化認同。方土之人有限公司國土環境組組長黃琦恩透過環境、空間佈局與政策分析等數據,提供相關農業部門進行農業利用綜合規劃。他也提到對原住民族來說,土地先是生活空間,才是產業空間。部落中難以計算的生產資訊,需要透過相關農業單位與原住民族對話予以確認,才能有效因應部落特殊的農業生產未來空間規劃參考的可能性。
在場次四「災害管理與空間計畫的運用」中,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吳杰穎指出,山地原鄉的受災特性大多為坡地災害,莫拉克風災的小林村事件,使國家重視大規模崩塌,然而受災後的部落則因為迫遷到平地的永久屋,不但未達成「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理念,還面臨產業與文化的割裂。他建議運用國土計畫工具,於災害來臨前就進行事前減災避災。中興工程顧問社李璟芳博士介紹如何透過長期對坡地穩定度的監測,以評估部落受到坡地災害的風險,進而預防災害的發生。其以雷達衛星的技術,監測臺灣地表的細微變動。以烏來為例,下盆教會在雷達影像中顯示為變動較大的區域,到現場查核後確實有變動跡象;互聯網補足了過去人工監測的定時、傳遞緩慢問題,建立參與式部落安全地圖,達成集體共創的知識傳遞,並希望在衛星雷達的數據分析成果以及部落傳統災害知識相互對照下,能提出更有效的災害應對之道。
最後的「青年論壇」則是則是邀請到五位學生:賽德克族都達部落王小武、泰雅族爺亨部落高仲凱、太魯閣族支亞干部落薛容祥、太魯閣族銅門部落吖都拉比、排灣族金崙部落朱璽恩。五位分別從還我土地運動歷史面、當代面、傳承面,三個面向進行討論。他們分享了當代青年對於還我土地運動的認識和疑問,也指出當代青年覺得目前原住民族土地的重大議題和挑戰,並且提出希望獲得之傳承、支持與培力。論壇最後由原專班主任官大偉作結。本屆會議討論成果相當豐富,也顯示此一論壇做為國內學界、政府與實務界之年度對話平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