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在發展講座 山田恭平分享地方合併經驗

日期 : 2022-09-30 單位 : 國發所
【國發所訊】
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近日規劃「臺灣再/在發展(Developments in/for Taiwan)」系列講座,邀請國際學者進行發展研究相關議題之線上演講,在疫情下維持國際交流,持續執行高教深耕計畫。9月27日邀請日本國際大學之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山田恭平(Kyohei Yamada),以「Examining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Municipal Mergers in Japan Using Municipal-Level Data and Original Survey of Voters」主題進行演講。

長年研究日本市町村合併的山田恭平首先介紹,地方政府邊界的改變主要有兩種:合併(consolidation)與增生(proliferation),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不只日本跟臺灣出現地方政府合併現象,丹麥、芬蘭、以色列、瑞典、加拿大、澳洲也都曾出現合併;地方政府的增生(proliferation)則以印尼為代表。市町村合併主要發生在2003至2006年,使得市町村數量從1999年3,232個,減少至2014年1,718個。而日本的地方整合並非法律強制,而是在中央鼓勵下,市町村自願決定是否合併、與哪個市町村合併。

山田恭平接著說明日本中央政府之所以推動市町村合併,是因為在鄉村人口下降及高齡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稅收減少,公共服務成本上升,也更加倚賴中央的移轉支出。整合可以擴大市町村當局規模,有效率提供公共服務。再加上中央政府本身考量,透過地方分權,為地方政府去中央化改革做準備。山田恭平的量化研究也支持上述觀點,較富裕、人口較多的市町村,較少出現合併;65歲以上人口較多的市町村,則較可能合併。

有些經濟學家曾檢視市町村合併後,對政府支出與效率的影響,山田恭平的研究則著眼於政治結果。例如政治理論預測:較小的行政區較容易進行政治參與,他使用選民投票率數據,發現從2001至2007年,在未經合併的市町村,投票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而透過選民問卷調查,則發現在合併後的市町村,其選民與地方政治人物的互動頻率下降,觀感也較疏離,印證了理論的預測。山田恭平亦使用衛星遙測夜晚燈光資料,作為地方獲得公共服務的估計值,發現經歷合併的市町村獲得較少公共服務,尤其是人口少的市町村。

演講後QA時間國發所助理教授蘇昱璇提問,市町村自願合併過程中是否出現如賽局理論的互動協商過程?山田恭平說明這方面的觀察似乎較少,主要根據市町村之間的歷史連結,或者依據都道府縣(prefecture)提供的建議。本次演講雖以遠距進行,現場聽眾仍與講者互動熱烈,並得到許多政經發展議題,以及量化研究方法應用之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