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 iPlus 博士生工作坊 因應變遷的智慧農業

日期 : 2022-05-05 單位 : 社科院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科院博士生工作坊行之有年,已成為跨領域研究生重要交流場域。此次在經濟系老師李慧琳的引介下,促成4月28日第一次由社科院國際學程學生擔綱發表的工作坊,別名「iPlus」。未來在教師推薦下,也可能邀請碩士生發表傑出研究,打破碩博士與學術分科的界限。活動也邀請到李慧琳擔任與談人,並在院總導師翁燕菁的主持下以虛實同步方式進行。

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ES)教學研究致力於永續發展議題,此次Michael Stancati與Laura Haydee Partida Castillo兩位學生,攜手探討氣候惡劣與人力短缺等不利條件下,「智慧農業」如何可能成為未來食物生產模式。兩位不同國籍的同學以「智慧科技運用於農業生產」(The Usage of Smart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為題,除基礎文獻回顧外,另實地參訪「垂直農業」。提升農業生產往往伴隨著環境的破壞,Michael與Laura於是決定結合自身對於經濟領域及人工智慧的專長一同進行研究。

Michael根據文獻指出,在糧食需求提高及氣候變遷的威脅下,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對環境負面影響倍增,如過度灌溉導致土壤流失、水資源耗損、無機肥料及化學農藥汙染、或生態聚落破壞等。而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關注循環生態系統,且實踐如多元栽培(polyculture farming)或免耕農業(zero-tilling)等生產模式,對環境更為友善。即使產量較低且成本較高,但對於長期生產而言,農人將不必再依賴化肥及殺蟲劑。

Laura接著說明,智慧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趨勢之一。藉由智慧觀測以調控包含土壤、水分、溫度、光照、酸鹼值等項目,再搭配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無人機、大數據等工具,能更精準掌握生產效率及提升效能,達到降低生產成本及資源消耗。報告訪談的臺灣在地智慧農場,即以智慧農業種植蔬菜,為全球最高的垂直式農場之一,近年也成功將產業拓展至海外。以傳統農業為主流的臺灣,智慧農業的技術亦處於發展階段,多數農民不敢貿然投入。因此,環境友善的智慧農業需要更多的輔導措施,以鼓勵農人採行。

與談人李慧琳從社會經濟層面點出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例如新加坡、日本等國與臺灣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增添智慧農業成為解方之一的潛力。與會同學踴躍分享自身對農業的體驗與觀察,例如土地狹小、資本不足,改變有其需求卻需要更多誘因。Micahel與Laura以其比較研究心得回應,推廣智慧農業很重要的一步,是在專業學者、工程師與農人之間建立信任,不僅為了促進與現役農人的合作,亦能使年輕世代對於農業的認知與態度改觀,使農業與環境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