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與燃燒的過程 胡金倫談不為人知的編輯潛規則

日期 : 2022-03-24 單位 : 中文系

【中文系訊】

政大中文寫作中心於3月22日晚間,邀請到擁有二十年出版社編輯經驗、歷任麥田、聯經等各大出版社,現任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的胡金倫,與同學們分享編輯界的「潛規則」。

 

做編輯的第一步:認清沒名沒利、燃燒自我的現實

本次講題訂為「遺珠」,也是編輯工作的概括。胡金倫說,想當編輯的人總是對自己「有所期待」,但編輯其實就像遺珠,是被失去、被遺忘、被漏掉的存在,每年做好幾本書,大家只會記得作者、書名內容,卻不會記得編輯。「編輯不會被人記得──因此沒名;薪水很少事情很多──所以沒利。而且編務工作其實很枯燥,也很孤獨,常有人做不到半年、一年就離開這個產業,堅持下來的也是一身病痛。」

「如果真的想投入這個產業,得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熬過這些。」那如果不在乎名利,只是因為愛讀書、愛買書、愛逛書店,有資格當編輯嗎?胡金倫說,只用眼睛去觀賞、吸取知識的讀書,跟做編輯完全是不同的兩件事。「寫文字的是作者,讀書的是讀者,編輯則是做書的人。」興趣總有一天會在工作中消磨掉,能夠確實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比較有可能熬過去。

 

做編輯的第二步:版權、設計、翻譯、業務、行銷都要會

胡金倫表示:「畢竟最懂書的人就是編輯。」他談到編輯的工作並不是只有排版、校對而已,現在社會變得更複雜多元,推廣書的管道也變多,編輯就像中心的樞紐,要擁有統合不同能力的能力:
 

版權:思考如何讓書流通在不同的通路,甚至不同的國家。
設計:讓書封、書衣、書腰不只承載資訊,也能做出吸引眼球又符合內容的外觀。
翻譯:如何找到合適的譯者,不管是中文書外譯,或是外文書中譯,都能兼顧適讀性及正確性。
業務:懂得說出書的好,讓別人可以掏錢買書。
行銷:懂得讓書盡可能觸及廣泛大眾,勾引起新讀者的興趣。

 

胡金倫提到以前會覺得內容才重要,現在則同時會注重載體、設計、封面,像是近年開始推廣的電子書、有聲書,都是編輯要思考的新載體。傳播的管道不同,行銷策略也不同,做書時的設計也會跟著不同,彼此環環相扣。

 

編輯求職小撇步

胡金倫強調編輯是不能閉門造車的,周邊的時事都要知道,最好能每周到書店去看一下這個世界在流行什麼。例如臺灣2021年投資理財賣很好,2020年流行英語書,2019情緒勒索、身心議題頗受討論等。另外電影、電視劇也常會影響書的銷售。而社會情境開始檢討壓抑情緒、人際互動時,很可能就適合心理勵志、溫暖的書。他再次提醒,世界就在我們身旁運轉,五感要打開觀看。

最後胡金倫建議,如果在大四畢業前,還沒有「自己」、「完整」編過一本書,請從小出版社開始投履歷。他說:「大出版社沒有時間訓練跟教學,會希望你二、三個月就做出東西來,對沒經驗的新人很吃虧。……另外學歷、資歷在出版社都很重要,如果能有證明文字能力、外語能力的點,非常加分。像現在韓文書很受歡迎,但會韓文的人比較缺。」在聽完上述的分享之後,對於真的想成為編輯的人,胡金倫也以一句話共勉:「做書是寂寞的,如果熱愛,請從現在開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