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校友】林語珊用教育發揮自身影響力 深耕緬甸推動華文

日期 : 2021-10-20 單位 : 秘書處
【校訊記者程心報導】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是一個新創的教育非營利組織,成立於我大學畢業那年,核心理念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現任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的團長林語珊,畢業於政大教育學系,在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就讀時,就曾多次前往泰國北部的華文學校擔任志工,這些經歷和體會,為日後長期推動泛金三角地區華文教育,埋下種子。

在泰北服務的過程中,林語珊認識許多來自緬北的師生,就此開啟與緬甸的連結,在他們口中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吸引力。2017年,她接受邀約,規劃到緬甸自助旅行,得知當地的華文教育困境後,林語珊決定放棄穩定的台灣教職工作,捨棄公費分發正式教師的機會,深入緬北偏鄉,期望用教育改變兒童的命運,她堅信這樣抉擇,能發揮自身更大的教育影響力。

林語珊表示,各區華文學校創立背景各異,有些確實是眾人熟知的國共內戰後,國民黨遺孤到泰緬邊境駐守,而後落地生根,並希望子女與下一代能學習中文,持續發揚且傳承中華文化。因此,在地華文學校並沒有當地官方政府的支持,屬於體制外的私營制,整體教育環境較為困苦,所幸,學生卻都很「認真」且「珍惜」讀書的機會,除了緬甸既有公立學校上午9點到下午3點的課程之外,還利用一大清早和緬文學校下課後的傍晚,甚至週六的時間,前往華文學校就讀。她補充,對緬甸北部的小朋友來說,這確實是他們文化傳承與脫離貧困的機會,尤其近五年來經濟改革,「會說中文」成為經濟優勢,薪資待遇也會高出3至5倍。

見到當地學生對學習華文知識充滿熱忱,服務團這幾年來,做了不少軟體及硬體面向之計畫,為當地學童募集上萬噸的全新中文教材,以貨櫃形式運輸至當地倉庫,免費發放,更招募各類專業背景的志工,例如:帶領室內設計系的學生,到當地學校打造特色圖書館,發揮木工專長,親自釘造型書櫃、地板、天花板等。「這是我對服務學習的理解,也是組織運作重要的理念,不斷去思考每個人擅長什麼?它能夠被放到什麼地方?讓彼此的效益最大。」除了協助當地教育良質化,這樣的互惠模式,同時也為台灣學生找到專業發揮的場域,是課外學習的良好機會。隨海外工作長期累積,更讓林語珊看見服務團存在的價值,教育並非一蹴而就,她笑說:「能看見明確的改變,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與成就感。」

提到創業低潮,林語珊坦言大環境不斷改變,要跨越過去成功的經驗,即時思考新的運作模式,甚至捨得打掉重練,無疑是莫大的挑戰。一年多來,新冠疫情爆發使得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服務團成員藉此思考轉型解方,嘗試調整運作模式,於2021年初成立自家烘焙品牌「甸記」,由緬甸華僑帶領僑生感動響應,悉心手作學習,鑽研相關技術。林語珊表示,甸記的誕生是為了創造更多團隊的主動收入,除緬甸夥伴實作外,亦由單位內同仁共同推廣,希望未來能將盈餘回饋給家鄉,更多有需要的學童能接受穩定教育,產生良好正向的新循環。此外,服務團也積極與在台緬甸僑生互動,期盼疫情過後,這些人能成為團隊的新生力,未來不論回母國服務或留台發展,皆共同為緬甸偏鄉帶來更好的教育品質。

憶起服務團成立四年來的點點滴滴,林語珊認為除了初期的衝勁和熱忱外,成立非營利組織更需要考量的現實面,凡事提早規劃,越明確越能掌握手中的資源,,走起來將更踏實。例如服務團甫成立的前兩三年,團隊中核心三位夥伴,都是憑藉副業支持自身的生活開銷,組織完全無能力固定給薪。因此,林語珊不斷提醒學弟妹們,除了維持服務的熱度外,長遠地計畫與思考更顯得重要,細水長流才能讓辛苦但有意義的工作輝映出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