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李貞德論性別歷史研究的未竟之業與展望

日期 : 2021-10-15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108日舉辦本屆客座講座教授、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李貞德,以「過去乃異邦:性別歷史研究及其他」為題的工作坊。「過去乃異邦」係出自英國小說家L.P. Hartley “The Go-Between”作品,全句是“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re.” (譯:過去是異國他鄉;她他們在那裡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這次由本校歷史學系系主任陳秀芬主持,講者李貞德在前三場的演講基礎上,先呼應中研院院士杜正勝為系列講座,做出「重新認識中國」的命題,再引領我們「思考性別歷史研究的未竟之業與前程展望」。

 

李貞德介紹各演講的主題,展開以性別角度來思考「誰的中國史」。當中分別是首場講座,談及中國禮法制度中,法律的「存取」(親近, accessibility)性,探索女人的家族地位。接著,第二場「身體與醫療」,著眼於生育文化的醫療史。最後第三場以中國當歸成為「女人要藥」的討論,橫越各個時空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

 

講者提出諸多有待探討的婦女史課題。比方說,家庭的女兒角色、婦科更年期、各行業的職業婦女,乃至東亞諸國,如新羅女王骨品、高麗旦貴草。尤有進者,運用性別、階級、族群多元交織視角,以及數位人文工具的應用,來研習上述各種的歷史議題,遂使增闡性別歷史研究的新路向。

 

在問答環節期間,台下聽眾踴躍發問,其中即有問道,清代同治年間,為何女嬰被殺的比例日趨上升?講者仔細回應,首先必需注視在特定歷史時空下,報章討論相關議題的頻率,反映媒體報導的受眾程度。其次,「殺女嬰」或許是「代名詞」,牽涉各種的社會問題,如經濟狀況等。而陳秀芬教授稍做補充,關注清代殺嬰的種種社會現象,遍及留下的歷史記載、乾隆朝人口過多,由是衍生基層男性娶妻的困境,也就是清治臺灣時期的「羅漢腳」。

 

此外,還有聽眾提問研究歷史議題,應具備歷史學的專業訓練。李貞德指出除了史學方法的基本認知外,最重要的是自身對研究問題的熱情程度,猶如「榨檸檬汁」一樣,針對特定的課題,不斷學習相關新知識,並與各領域專家交流,互相切磋琢磨,藉以增強個人的研究能力。

 

接下來還有多場講座,歡迎全校教職員工生踴躍報名,撥冗蒞臨。

 

「中國社會文化史」系列講座其他場次:

10/18(一) 14:10-16:00 演講(七) 陽節與陰節──節慶中的眾人、諸神與群鬼

10/22(五) 14:10-16:00 演講(八) 供物與貢物──動員國家力量的鰣魚

10/25(一) 14:10-16:00 演講(九) 聖人之學與眾人之學──從聖諭宣講到鄉約教化

10/29(五) 14:10-16:00 工作坊(三) 歷史研究的數位轉向──對碧落與黃泉裡的東西動手腳

詳細資訊及報名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