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新任院長專訪>漸進改變 江明修盼社科院師生行動參與
![]() |
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江明修期望透過一點一滴漸進式的改變,培育國家領導人並發揮影響力。照片提供:社科院。 |
【校訊記者江則臻報導】奉行哲學家波柏(Karl Popper)的「點滴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新任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江明修期望透過一點一滴漸進式的改變,帶領社科院成為學術實踐與研究學習的平臺,並以倫敦政經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及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Sciences Po)為楷模,達到培育國家領導人的目標,對國家政策與社會發揮影響力。
從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拿到學士及碩士學位後,又拿到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公共行政學院進修碩士及博士,回臺後進入母校服務,期間因不忍看見土地不正義與勞工沒保障而參選苗栗縣長,最後雖然落選,但江明修認為,此舉以行動實踐「政治」的真諦,也就是人人都有權利參與政治,貢獻社會及民主的優化。
長期研究NGO(非政府組織),創立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更投身公益活動,創建苗栗縣社區大學,推動公民社會發展,並致力推行醫療改革,江明修認為,積極從事這些活動的背後,來自學習社會科學的人所共同具備「解決社會問題」特質。他也勉勵社科院的師生,對於社會的不公不義及人民痛苦應擁有高度敏感,並引以為使命,挺身解決社會問題。
希望建構「有溫度的傳承創新共同體」,接掌院長後,江明修將帶領策略分為「研究、教學、學生、服務」四個面向,實踐「多元研究、創新教學、支持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透明的服務平臺」。他舉例,自己計畫以募款方式籌設專款,以提供教師出國參與國際交流會議及研究、學生在學期間參與交換生計畫或擔任國際志工等支援,甚至提供學生在畢業後從事社會企業創業計畫。
對於近日多場由學生發起的社會運動,江明修高度肯定學生積極關心公共事務,並認為是社科院學生在學習中的重要歷程。然而他也期許學生們不僅要擁有自己的專業,同時也應具備「政治關懷」、「溝通與組織協調能力」、「行動力」及「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與欣賞」,缺一不可。
他以近日來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課綱議題為例,同意課綱不應僅具單一史觀,而應具備多元史觀,但即便如此,同學們在反課綱的同時,也可以試著理性探究以南京為首都的多元史觀學理。
回到校園內,江明修說,自己上任後首要目標就是要和師生溝通協調學校力推的「課程精實」政策。他認為,課程精實將有效聚焦於學生成長,抱持高度認同態度。他也鼓勵社科院的學生,不應只專注於教科書上的理論,課堂以外的時間多多參與社會公共政策過程,將更有益於學習。
而實際參與社會之外,江明修也希望能朝著「翻轉教室」的模式前進,期盼老師們能將上課講義與資源網路化,要求學生在上課前預先閱讀資料,進入課堂中互相爭辯,並在答辯的過程中激盪思考,漸漸構成思辨能力。
喜歡與學生互動,江明修認為師生關係不僅建立在課堂間,更可以擴展到私下的互動。回想自己大學時期與老師的互動,當時常跟著老師到處聆聽演講,並在會後和老師討論、爭辯,這樣的過程不僅幫助自己了解問題,更增進與老師的感情。接任院長後,他也許願能在公務繁忙之餘,多與學生互動,並能實質幫助學生。
江明修以德蕾莎修女的名言「我們不必然都能做偉大的事,但至少我們可用偉大的愛做小事 (We can do no great things, only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及甘地的話「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勉勵社科院師生,再小的行動都有重要的意義,一起成為改變社會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