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看歷史 黃一農:創新思維為要
【社科院記者游偉弘報導】「念清大物理時曾經想拿諾貝爾獎,以為可以做出愛因斯坦沒有的研究,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才興起了轉領域的念頭。」社會科學學院17日舉辦第53場「社會科學前沿課題論壇」,由中央研究院士黃一農暢談自己從物理、天文轉向歷史研究的歷程,勉勵同學轉換跑道還是要執著投入。
身為天文學博士,但黃一農1987年起卻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0年更投入《紅樓夢》領域,以數位e化方式考據《紅樓夢》,去年底出版《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
「曾經覺得宇宙是由粒子構成,過了三十年,或許現在會說宇宙是由許多感人的故事組成。」從天文學家到歷史工作者,黃一農帶著感慨看待自己的轉變。
他從新書出發,分享如何運用大數據(big data)研究。「文史工作目的不是在考據,但仍然必須由歷史資料出發。」他提到,面對許多資料,如何把零散的資料串起來,不一定透過傳統的方法,重點在是否具備創新的思維。
黃一農說,自己年輕時並不是《紅樓夢》的書迷,但近年看到很多研究者認為《紅樓夢》作者並非曹雪芹,因而引發好奇並開始深入探討。他從曹雪芹家族與清朝皇室的關係,納蘭明珠家族與《紅樓夢》的關聯出發,找出前人忽略或不曾重視的歷史資料。
他表示,一般人閱讀《紅樓夢》時,往往跳過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描述,然而在他來看,這正是書中最精彩的地方,也是研究歷史資料最需要著墨之處。他提醒,作為研究者,面對眾所皆知的訊息,更需要仔細思考其中的關連,不能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面對同學提問他借助網路歷史資料研究,是否引起其他史學家的另眼看待?黃一農提出「e考據」觀念,認為雖然需要考據,但是不能逃避這個網路發達的世代,同時強調需要傳統資料時,他仍然會去「爬書堆」。
社會科學學院近年持續舉辦「社會科學前沿課題論壇」,社科院長莊奕琦預告,這學期後續還將邀請臺大前校長孫震、臺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臺大政治系教授趙永茂,以及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王小璠等人分享學術生涯、未來發展及跨領域結合的可能性,都開放全校師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