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臺灣茶業概述講座 蘇彥碩領聽眾感受茶之美

日期 : 2021-05-21 單位 : 秘書處

【校訊記者郭宇璇報導】

通識中心主辦的「食」全「食」美「疫」起找「茶」系列講座,於5月7日進行第六場,以「臺灣茶業概述」為題,邀請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場長蘇彥碩,及講茶茶業集團執行長湯家鴻,帶領聽眾走進臺灣茶的歷史。講座後更有特色茶的試飲,十餘種的茶葉一字排開,經熱水沖泡,茶香便在空氣中擴散開來,讓聽眾實際體驗品茶的樂趣。

校長郭明政於致詞時表示,政大後山是「臺灣茶葉的聖山」,鐵觀音及四季春的起源地,皆在鄰近政大的木柵地區。「我們是一所處在茶香、茶園的大學。」因此,郭明政認為,即使政大沒有農學院,學生也應對求學環境周邊的茶文化有所了解,「希望同學到世界各地去,都能介紹我們的茶。」

在學習品茶之前,首先要了解臺灣茶的歷史。蘇場長表示,產地鄰近政大的鐵觀音,是清治時期由張氏兄弟自福建安溪引入茶苗,並植於木柵樟湖山,才使木柵成為全臺最大的鐵觀音茶產區。他也指出,茶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目前產值約120多億元,茶飲料市場約211億元,茶冷飲市場約200多億元,合計約500多億元。雖然臺灣茶葉有如此大的經濟利益,但茶葉產量和栽培面積卻是逐年在下降,因此蘇場長笑說:「如果大家再不來買茶葉的話,可能以後大家就沒茶可喝了!」

蘇場長指出,「茶葉分類其實還滿多標準的,像產茶季節、製造程序、栽培方法、產地都是,而臺灣常以茶葉發酵方式去做分類,依照這個標準可以把臺灣茶葉分成不發酵茶、部分發酵茶、全發酵茶和後發酵茶」。因發酵方法不同,所以每種茶葉的色澤與滋味也不一樣,茶業改良場甚至以此建立「臺灣特色茶風味輪」,目的就是讓民眾更加瞭解茶葉的各種風味。之後,蘇場長還提及:「若各位有興趣,在家也可以做茶。」他解釋,製作過程最簡單的茶種是綠茶,把葉子採下來後直接用微波爐「殺菁」,透過高溫破壞酵素使茶葉變軟,接著用手搓揉後,拿去電鍋烘乾,便完成綠茶葉的製作。

最後,講座在溫馨有趣的品茶體驗中劃下句點。蘇場長一方面詳細闡述品茶的步驟,另一方面也不斷提醒聽眾去感受風味輪上所描述的茶風味,就是希望聽眾除試飲各種茶的風味外,也能學習基礎的品評技巧。蘇場長也期許:「希望各位這節課之後,可以試著去茶山、在木柵這邊走一走。」從了解生活圈周遭的茶文化開始,感受臺灣茶之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