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博士生工作坊 探討行為經濟學下的政策分析與工具設計

日期 : 2021-01-14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科院學生事務辦公室於1月12日中午舉辦本學期第四場博士生工作坊。本次發表由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敦源主持,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賴怡樺分享「行為經濟學觀點的政策分析與工具設計──以我國文憑主義為個案之探究」研究成果,並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郭銘峰擔任與談人。活動吸引眾多院內外老師、碩博士生參與,討論十分熱烈。

賴怡樺首先感謝社科院提供博士生工作坊這個交流平台,同時也謝謝論文指導老師與今日前來的師生同學。她首先介紹並說明行為經濟學在近十年來被大量應用於公共政策領域,其結合了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特色,恰可補充公共政策研究向來較欠缺的心理向度。其中推力工具(nudge)因係低成本、高成效,更廣泛為英、美乃至世界各國與國際組織所用,惟國內相關研究與應用甚少。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為經濟學觀點實施政策分析與工具設計,針對長久以來困擾國內教育實踐的「文憑主義」問題,嘗試在政府既已實施的各項傳統政策工具之外,設計推力工具,並透過實驗法搭配訪談法,驗證其成效與可行性。而賴怡樺研究結果顯示,推力工具確實可能影響個人與文憑主義相關的態度,同時她也根據研究經驗提供公務機關設計與實施推力工具的建議。

如同經濟學家Ernst Friedrich Schumacher所述,作為一位鞋匠,僅有豐富的製鞋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關於腳的知識。賴怡樺以上述舉例指出,公共政策研究需要對人心有更多瞭解與掌握的「心/觀點」。1990年代行為經濟學興起,Richard Thaler在經濟學與心理分析關於個人決策的研究之間搭起橋梁,其經濟研究發現及理論上的深入論點,已經為目前行為經濟學領域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新興領域已經對經濟研究公共政策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

文憑主義有諸多成分屬於內在心理,是否可能透過新興工具的設計去解決過去政府政策的問題?另外文憑主義不只在臺灣,也發生於歐美各個國家,是屬於全球化的現象,這個題目從國際觀點來看非常值得去探討。賴怡樺主要從以下三點加以分析探討:一、探討行為經濟學觀點政策分析與工具設計的內涵與方法;二、從全球脈絡下探討我國文憑主義的內涵;三、運用行為經濟學觀點設計因應我國文憑主義的政策工具,並透過實驗測試其效果。

與談人郭銘峰老師認為賴怡樺論文整體架構與想法,十分創新也設計適切,給予高度的評價。而郭老師也提出了幾個問題與觀點供大家思考。首先從學習生涯成績單來看,它強調探索過程與思考厚度,但要如何搭配和互補?此外文憑主義的問題,希望解決家庭或組織不平等的問題,這些推力工具如何結合脈絡處理問題?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果中的衡量,考量現實的問題又如何提供幫助?最後他也特別提出,文憑主義使用質化分析,量化則是數據呈現,兩者如何對應的問題。本校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李瓊莉老師也於會中分享心得,並詢問文憑主義中理性或非理性的選擇,關於升學選擇和文憑主義的連結。

在大家會後持續交流與討論下,本次博士生工作坊也圓滿畫下句點。社科院也將持續舉辦博士生工作坊活動,鼓勵來自不同領域與科系的博士生,彼此進行跨學科的學術交流互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