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資管研究十年磨一劍 彭志宏獲頒吳大猷紀念獎

日期 : 2020-11-16 單位 : 秘書處
【校訊記者林亭報導】
本校研究再度獲得科技部肯定!資管系助理教授彭志宏的研究作品曾登上國際頂尖期刊,今年又以同一主題獲頒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讓他感嘆其中的漫長與不易,「這是在美國讀書時就開始的第一個研究,花了將近十年,研究真的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完成。」

回憶從事研究的開端,彭志宏認為一切誤打誤撞得很有趣,「有一天指導教授說她有一筆資料跟天氣預測有關,問我有沒有興趣。」當時他剛進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班,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項挑戰。

美國非常注重空氣品質預測,但每位預報專家喜歡使用的資訊科技並不相同,有人較傳統、習慣看天氣預報圖,有些則注重數據分析。預報種類的多樣性,讓他著手研究學者如何運用資訊科技,預測天氣並增加說服力。不過,才剛要起步,就碰上許多困難。

升博二的暑假,指導教授邀請近10位預報專家與彭志宏討論,對他而言卻像鴨子聽雷,「他們用太多術語了,我對天氣預報完全不熟。」指導教授詢問他氣壓如何影響降雨、環境時,他則毫無概念。

「好吧,我就自己讀!」校內課程多與氣象學無關,彭志宏索性看書自學。甫到美國求學,英文還不盡熟稔,又要鑽研完全沒基礎的理論,他起初什麼都看不懂,只能先找中文版書籍,建立概念後再讀原文書。

「一開始很想放棄,我明明就是資管的學生,讀領域以外的東西要幹嘛?」撥開不斷湧現的挫折感,彭志宏硬著頭皮繼續研讀,「升博二的暑假都在讀氣象學、天氣預報,因為我想完成這個研究,如果不懂就沒辦法繼續做下去。」

隨著時間的演進、背景知識的累積,他漸漸熟稔氣象學觀念,也使研究方向更明確。他開始思考,大家都是專家,有時很難說服別人,需要有穩固的利基點;大家也都有技術,但用什麼資訊科技才有更強烈的說服性,就是他欲分析的主題。

有別於充滿數字與圖表的統計分析,他發現「視覺化科技」的說服性最高,可以讓不同領域的人快速取得共識。而這份研究先被登載於國際頂尖期刊,再到今年獲頒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共歷經了十年光陰,自始至終不變的則是熱愛資管及研究的堅持。

2012年博士畢業後,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近七年,彭志宏思考回到台灣學界貢獻,也渴望陪伴年邁的雙親。梁定澎與魏志平是他在中山大學時期的恩師,對他而言是絕佳的學習模板,「他們在國外也有很好的際遇,但我一直看著他們在台灣學術界發展、照顧新進人員,覺得可以在台灣資管界努力也很不錯。」

「什麼對我是最重要的,我自己知道。」兩位老師都曾問他:「有沒有想回來台灣貢獻?」這番話更堅定了他的意念,於去年返台擔任政大資管系助理教授,教學之餘也不讓研究停歇。他認為,每位老師在學術界的貢獻雖然很渺茫,但累積許多微小的成果也很可觀,「我很想讓人家知道台灣很多學者可以發頂尖期刊的,我想放台灣的名字、台灣的學校。」

經過前兩學期的教學,他肯定政大學生的優秀資質,「他們很聰明、創新,我很喜歡。」接觸過美國學生,他表示其中最大差異就是表達的企圖心。美國同學常搶著回答,臺灣學生則不喜歡表現自己,他認為這可以理解,因為自己也一直很低調,「可是如果要在業界工作,這對學生就不一定是好事,所以我改變很多教學方式。」

與其單純講解定義與理論,彭志宏在教學之外,還會丟出問題給大家討論、回答,激發思考動機。為了不造成壓迫感,他不強迫同學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丟給大家,可以跟旁邊的同學討論好,過幾分鐘我再來問,如果問你不知道的話可以pass。」

彭志宏上學期開設「商業分析:社群網路」課程,吸引國內外學生修習。顯而易見的是,外國學生較臺灣學生喜歡回答問題,因此,他故意將外籍生打散,讓臺生能與他們討論、激盪想法。而政大同學也立即適應、接受不同的教學模式,「他們很優秀,所以有辦法。」

先前彭志宏的題材聚焦在專利發明人社群網絡與專利品質的交互影響,他將繼續延伸主題,在瞭解社群媒體後,目前計畫研究公司董事會的成員結構,會不會影響公司的創新程度。近年來資訊長提升到董事會層級,也讓他好奇會產生哪些價值與競爭模式。

從事量化研究需要龐大的數據庫,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需要尋求其他外部資源或跟其他學校合作,但他仍豁達地表示,「每個環境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資源,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想辦法吧!」雖然做研究的速度不快,不過,他深知自己的目標,即使中間遭遇挫折,小歇一下繼續前行即可,「做得慢的人,只要一直保持方向,總有一天會做得到。」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