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發所與亞太碩共辦演講 顧百里分享漢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經驗

日期 : 2020-11-03 單位 : 國發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社科院國家發展研究所與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於10月27日共同邀請美國麻省威廉學院 (Williams College)史丹費爾德終身講座教授顧百里(Cornelius C. Kubler)進行演講。顧百里曾於本校中文系就讀,並以澎湖方言之研究取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刻正於新竹清華大學擔任跨院國際學程客座教授。

在演講開始之前,顧百里及夫人先與社科院院長江明修及院內師長茶敘。江院長表示,很高興繼2017年之後,有機會與顧百里再次會面,除就社科院相關發展與其交換意見,並希望可以邀請至院擔任客座教授。本校副校長、經濟系教授朱美麗,社科院副院長湯京平、國發所所長魏玫娟,以及劉曉鵬、林義鈞、蘇昱璇、黃兆年、民族系吳考甯(Courtney Work)諸位老師共同出席茶敘。

演講一開始,顧百里先分享自身學習經歷。他在民國60年(1971年)初次訪臺後,便回到美國康乃爾大學修讀語言學碩士,但因難以忘懷寶島的美好,便於民國64年(1975年)再訪臺灣,並於臺大修讀中國文學碩士。關於修讀碩士須注意事項,顧百里強調需善於聆聽別人的建議,並保持謙虛而不自傲;其次是勤於作筆記,以確保課後能再複習;最後則是別太快確立假設,需有耐心反覆確認和驗證。

關於學術研究,顧百里強調以客觀角度進行研究的重要性。他說,進行研究訪談不應以單一受訪者之意見為結論,而需以多位受訪者的共同意見作為結論。此外,他也指出,東、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東方文化較有互賴和群體性,而西方文化則較個人主義和獨立性。他說,也因此,在規劃和實施研究計畫時須特別考慮到此項文化差異。

顧百里認為,由於文化跟語言的差異,外國學生在翻譯其蒐集之研究時,需請具相當程度中英文能力者協助,以避免翻譯不正確的可能性。他也提醒,在前往一些對於性別認知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國家進行研究考察時,可聘請當地的研究助理,以免出現男性訪談者不能單獨跟女性受訪者進行訪談的情況。

除了如何進行好的研究,顧百里也提出論文寫作的建議。他說,慎選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是首要之務,盡量將主題聚焦在單一方面,並選取自身感興趣的內容為題,以維持研究熱忱。他也指出,規劃論文寫作計畫時間表並設定每項流程的截止日期很重要,並須預留時間關心國際突發事件和自身研究間的關聯性。他認為研究者須盡量養成每天閱讀文獻和撰寫論文的習慣,在對某個研究計畫副主題缺乏靈感時,先跳脫去思考其他主題,隨後再回去完成原先的副主題,以免陷入泥沼中。顧百里最後強調,需確認資料來源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對研究結論至關重要。

與會者於演講結束後踴躍提問。國發所教授兼社科院亞太碩主任劉曉鵬以自身前往史瓦濟蘭洽公之經驗為例,提醒與會者前往其他國家進行研究旅程時需特別事先了解當地氣溫變化,以使研究者能以最好的狀態進行研究考察。也有與會者詢問顧百里如何培養自己流利的多語言能力?顧百里說,透過外語網頁和聆聽外語教學錄音檔可以幫助學習者打下基礎,接著與自身附近說該語言的人相互練習,最後便是去講該語言的國家長住兩年以上,深入該國的在地文化。另一個問題提及如何即時掌握受訪者所講述的中文內容,不會有所遺漏?顧百里以自身在澎湖進行研究的經驗回覆,當年選擇在當地生活許久的老年人作為訪談對象,並以筆記為主、錄音帶為輔的方式進行,並請會中文的朋友陪同訪談,以增加內容掌握的正確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