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賦予古老智慧新生命 唐獎得主王賡武政大暢談漢學

日期 : 2020-09-23 單位 : 秘書處
【秘書處訊】
唐獎教育基金會9月22日與本校共同舉辦「唐獎第四屆大師論壇」,邀請此次漢學獎得主、海外華人史學研究權威王賡武(Wang Gungwu),假藝文中心視聽館發表主題演講「漢學多元化的大道」(The High Road to Pluralist Sinology)。因應疫情影響,本次演講透過視訊進行,當日包含中央研究院人文副院長黃進興、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及本校校長郭明政、歷史系教授楊瑞松等貴賓到場參與。

作為東道主,校長郭明政致詞時表示,2019年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邀請到余英時教授為名譽講座,並聘請王德威教授為首任講座教授;未來也將大力推動南島研究,他提到:「有王賡武校長演講加持,期盼政大成為華人文化與世界連結的樞紐,齊聚各國漢學家及未來之星。」文學院院長薛化元也表示,華人文化是臺灣文化相當重要的一塊,本校可以扮演華人文化研究的重鎮,透過學術傳承,以開闊的心胸立足臺灣跟世界接軌,本次演講是很好的開端。

論壇主持人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第四屆唐獎漢學獎頒給王賡武,正是因為他是最了解中國及新亞洲的學者,他的研究別有洞見,與傳統漢學研究有所不同,讓人對漢學理解更豐富,也填補不足之處。

本次漢學獎表彰王賡武在中國的世界秩序、海外華人以及華人移民變遷等領域上具開拓性且深入的研究。身為中國及東南亞關係的專家,王賡武透過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此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相較於傳統上從中國內在觀點或由西方相對視角來觀看中國,其豐富的學識與敏銳的洞察力,對華人的世界地位的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

漢學研究起源18世紀歐洲發展出的「東方研究中的漢學」、到清末知識分子提倡經世致用的「國學」,再到1960年代後融合社會科學成現代「新漢學」。在歷史的穿針引線下,漢學進化到今日舉足輕重的地位。本屆漢學獎得主王賡武精闢分析這門歷經東西文明衝突、中國近代興衰存亡的洗禮及新興學科的衝撞下,累積多元化養分的故事。這些歷史的偶然幫助漢學研究嫁接當代社會科學,開創別有洞天的新世界。

漢學何以多元化?王賡武歸納四個面向。首先,包含不同文化及國族認同的學術研究;其次,漢學的基礎不僅在於中國經典,更包含其他若干知識傳統;再者,漢學研究學術上共同承認的前提是借用自其他多個學科;最後,多元化使新漢學對中國未來發展有幫助,然而也可能為各種政治議題服務,但這條路將使漢學研究者的眼光將更開放且具包容性。

過去東方研究中的漢學,建立在對語言的研究和語言學基礎上,是以一種整體性方式去認識一個曾經輝煌的文明;直到19世紀末中國振盪,研究其思想內涵中「經世」傳統的國學,寄望從歷史記取教訓以面對新的挑戰;而新中國的崛起又是另一轉捩點,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在冷戰中的角色,使1950年代末的美國社會科學家諸如人類學、現代歷史、經濟學及政治科學等學者相繼加入研究中國的行列,漢學家開始意識到,如果再不向外拓展,與現代中國研究合作,漢學將愈來愈無足輕重。

在新興學科環伺下漢學研究有何價值?王賡武表示,19世紀末,西方強權看到中國積弱不振,試圖將其致勝的普世價值移植中國,改變其觀念和制度。漢學研究的價值在於,學者努力糾正外國領袖偏好中國積弱不振,待時機成熟加以瓜分的認知偏差。事實證明,西方那套「如果想要進步,就必須有一套普世標準」的觀念,並不完全適用世界各地,例如伊斯蘭世界、印度和佛教政體的國家並不接受這類所謂的西方普世價值。以東亞國家為例,同樣追求進步與發展,但帶來的改變只是局部、差強人意的成果。王賡武認為,中國歷經150年的動盪,恰恰說明漢學家才能幫助大家了解,為何今日中國人仍希望維護文化資產裡重要的部分。

當前漢學家已熟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但漢學多元化也面臨新的挑戰。王賡武提醒,當全球超級強權美國深感其霸權,受強大且野心勃勃的中國威脅,漢學多元化的研究是把雙面武器,在兩方的較勁之中,既可用以自我防禦,也是布局出擊的利器。漢學家須學會運用他們的知識,以捍衛自己的專業良知,更要學會在紛爭挑起之時指認出源頭,無論起因是由於個人偏見或是政治導向的因素。在這條漢學多元化的大道上,這些敏感且艱難的任務永遠都會是巨大的挑戰,而正面迎接這些挑戰正是漢學家的職責所在。

本校歷史系教授楊瑞松就多元化價值似乎挑戰中國學術思想一言堂傳統,及研究者個人生命經驗對學術研究的影響就教王賡武教授。王賡武表示,正統與否並不重要,重點是能不斷挑戰既有的知識,持續學習和思辨。他強調,漢學研究最終來說就是運用技能,區別哪些是短暫現象和問題,哪些具有永久價值和重要性,在面對不同挑戰時,能清楚分辨主、客觀性,持續追尋答案,建立知識就是學者的責任。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國棟在座談中提到,全球化及數位科技發展讓漢學研究愈來愈寬廣,但整合也愈加困難,導致某些學者研究視野反而變窄,流於表面化。對此,王賡武樂觀看待,他指出漢學研究有能力不斷擴展知識範疇,代表人類有能力與時俱進學習新的技能,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全球化帶來知識的擴展讓學者更有能力面對問題,更容易與他人溝通,不再閉門造車鑽研學問,而多元化關注不同文化、背景及價值觀等各種面向,都是很好的發展,未來的挑戰反而是如何從海量資料中找到需要的知識。

本校近年積極推動國際漢學和南島研究,期望成為華人文化與世界連結的樞紐,此次唐獎大師論壇精彩落幕,也為本校學術發展歷史寫下新的篇章。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