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亞論壇Ⅲ 研究員張珈健從經濟因素解析戰時政策與防疫策略

日期 : 2020-06-23 單位 : 東亞所
【東亞所訊】
東亞所於6月17日舉辦本學期最後一場次的東亞論壇,由本所博士後研究員張珈健以「經濟不平等、財政金融策略與戰爭動員─兼論東亞國家面對COVID-19的防疫策略選擇」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此次演講由本所黃瓊萩老師主持,本所孫采薇老師與外交系李佳怡老師與會。

張珈健首先談到,此研究主要關心國家行為者在面臨重大財政壓力時的政策選擇,分析國家如何動員資源、調整財政貨幣政策以負擔戰爭成本,並以美國政府面對「韓戰」與「越戰」兩場戰爭為主要研究案例。同時,他也認為此種國家的策略選擇邏輯同樣也能適用於當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戰爭時政府可能會針對民生用品、鋼鐵進行價格管制與配額管制,新冠疫情時,政府也指揮口罩分配與管控口罩價格等干預舉措,因此也針對東亞國家面對疫情時採取的干預政策進行分析。

張珈健指出,戰時可能採取的政策選擇有徵稅、刪減非軍事支出(社福支出)、舉債、印鈔票等四種,這些政策都有各自的犧牲成本,並會對普羅大眾、富人階層與政治領袖造成衝擊。一個國家在經濟相對平等時,彼此資源差異與相對剝奪感較小,因此比較可能產生「共體時艱」的社會共識;但當經濟較不平等時,容易產生強烈的重分配衝突,則可能會以舉債為主要選擇。

在戰爭案例分析中,跟越戰相比,在韓戰前,經濟相對平等,因此美國總統杜魯門能採取鋼材價格管制政策、勞資雙方達成妥協協議、聯準會維持低利等政策。然而越戰時,因為金融菁英有較多的影響力,聯準會主席則不降息。此外,在面對新冠疫情時,封城、旅遊禁令與口罩管制政策則是政府可能採取的策略選擇,而相較於文化、過往危機經驗、政治體制等因素,經濟不平等仍具較大的解釋力。

演講尾聲,與會師生就均貧時的情況、非民主國家的政策表現、案例選擇的原因與背景等進行思辨,為本學期的東亞論壇畫下完美句點。本所未來也將持續舉辦「東亞論壇」,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分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