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黃英哲談近代海外臺灣人的身分認同

日期 : 2022-05-25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510主持線上講座,該講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首屆客座講座教授、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黃英哲主講「『這個國家非垮不可』:楊基振的困境兼論台灣知識份子的『凱特曼』(Ketman)現象」。從楊基振的日記中,自稱漢民族的臺灣人與中國人,或許可以美國史家東尼.賈德(Tony Judt1948-2010)的凱特曼現象,提出一種選擇身分認同的現象,來省思近代海外臺灣人的身分認同。

 

黃英哲分享此講題的問題緣起,是近10年來,潛心鑽研東亞大分裂時代,臺灣、中國知識人的離散與漂泊,其間如何肆應亂世嬗變,乃至於個人心態的變化。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講者藉著尋覓上一代兩岸知識份子的雪泥鴻爪,走訪中國大陸的大江南北,與各地專家學侶、作家、文化人士相互交流間,進而啟迪了對大歷史變遷中知識份子的個人心境,展開更深入的學術探討。

 

次演講的主角楊基振(1911-1990),臺中清水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富有「跨文化生活背景經驗」。在大學時期,他趁著結業前的暑假,走遍上海、蘇州、杭州、北平等地遊覽。其後,楊氏畢生屢屢見證了的東亞地區「危機時刻」。先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他赴「滿洲國」任職於南滿州鐵道,其中暗藏「曲線救國」的舉錯。迨至1945年二戰結束,旋即面臨日軍、中共八路軍、國軍的角力時的個人遭遇,特別是「元配淑英不幸病逝唐山」。接著,在「一九四九」的大變局下,楊氏選擇返臺謀求官職。最後的危刻是,1979年中美斷交與80年代海外臺灣人的「返鄉」。蓋在此刻,楊基振身為一位知識份子往赴中國大陸「返鄉紀錄」,筆下記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下的「富鄉記程」,反映中共刻意構建「國富民富」的形象宣傳。另一方面,他期望藉助「組黨來逼迫國民黨改革」。縱其一生,尤其在1949的政權更替,我們看到了個人生命史「受到了世界史發展的擺弄,同時也看到了個人史在世界史的進程中呈現的期待、掙扎、順應與摸索」。

 

在問答時段,本校政治系張其賢教授即問道,1984年「返鄉潮」與美國華人的心態諸問題。講者則回答,歷經文化大革命後,80年代中國可算是「最好的年代」,其時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海外臺灣人對於中共改革開放後發動的「軟性宣傳」,便產生一定的吸引力,然而,並不代表個人的政治認同,僅是參觀的好奇心等。

 

黃英哲教授一系列的「分裂‧漂泊時代兩岸知識份子的困境」講座已圓滿結束,並透露下學期9月間,將親臨本校開辦工作坊,屆時與師生暢所欲言,歡迎諸位撥冗蒞臨,共享知識饗宴。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