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性平會不會? 社科院PPESA首開師生跨域對話講座

日期 : 2022-05-24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一則流傳於社群媒體的大學性平會學生代表候選人的政見,引發熱議而至今餘波盪漾。性別平等議題本身即具備跨學門之特質,為社會科學院PPESA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所關注。學程同樣肩負大學公共參與的使命,不應於這波爭議中缺席,因此特別加開一場跨域座談,以語帶雙關的方式,提出「性平會不會?」這個問題,邀請跨院師生一同登入線上對話。

5月19日仍在校慶活動期間,學程非常感謝本校法學院副院長王曉丹、傳播學院老師方念萱、現任性平會委員黃承瀚同學,以及前任性平會委員劉議琦同學,在短時間內應允拔刀相助,分別就校園性平會的角色與困境,展開別開生面的對話。以性別為研究專長的社科院院長楊婉瑩,在學程召集人兼主持人翁燕菁的邀請下,以其近期發表的科普文「為何越是性別平等的社會,厭女越是強烈?」開場。從「母豬教」、南韓大選到大學性平會選舉的爭議,都是透過誇張性和戲劇性的方式去呈現原先就存在社會中的厭女意識。虛擬網路中的厭女,造成的傷害卻是真實不虛。

王曉丹回應學程提出的性平會角色問題,針對性平會被期待的教育功能與現實中的準司法功能,提出關鍵思辨:性平會如果以教育為目的,是否應思考個案調查結論的「多元化」?例如行為人與被行為人的善惡二元論述,往往使性平會陷入溝通的難題。礙於欠缺強制權的調查性質,性騷擾不成立可能只是證據不足,實則無法回答事實上是否有性騷擾。如果無法使結論多元成為可能,事件中行為人與被行為人各自的傷害或掙扎勢必難以獲得回應。而方念萱則針對網路世界的性平爭議,從自身數位性暴力的研究訪談中反思,提出1980年代著名的傳播理論,提醒大家今日網路上的數位性暴力,可能都只是「娛樂至死方休」(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現象。一旦展示,一定要以娛樂眾人的方式呈現:「戰臺女」就是典型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太過正經的反應反而壞了娛樂的集體氛圍。行為人想像的或許不是厭女,而是一種創作,藉以回應自身想要反抗的標籤獲認同。然而濫用自由破壞的,卻是得來不易的自由。

從現任學生代表的角度,黃承瀚提出探討的是性平會是否因為人力與資源的不足,而難以伸張其倡議宣導的法定職權。他認為政大或許找不到人力資源足夠的單位,問題可能在於如何利用有限資源。例如性平會自身無力辦理性平活動,但有獎助計畫支持校內各單位,只是這個資訊鮮為人知。又如性平會有校園規劃、性別教育等功能編組,成員許多本身職權就有使力空間。而曾任委員的劉議琦則從組織層面暴露性平會的弱勢,在校園組織的金字塔結構中,性平會只是學務處下的單位,決策權分散於各處室,性平會實際上難以在性平事務上取得決定權。例如性別自由洗手間,決定權不在性平會而在於各場館主管單位。曾於校園推動各類性平議題的劉議琦,因此也藉機向校園的每位成員提出呼籲:「保持對所有事情的敏感度,用性別視角看待所有事情,並勇敢發聲。」

性平會的真實處境,顯示諸多為難,但也在座談中獲得誠懇的理解與建議。包括現任性平會副主席吳秦雯及性平會秘書等校內外數十位來賓,在虛擬座談中尋找性平會的實體未來。與會者也加入對話,提出如學生參與個案調查、性平會如何不同於司法機關等議題。疫情之下,所有事物皆有線上化的可能性,也因此許多東西可以隱形起來,如同網路的匿名文化。反之更多的聲音也因此能夠被聽見。透過這次的跨域座談,不只更貼近性平會的酸甜苦辣,也更能重新審視握在手中的自由,同時重新思考如何守護這樣的自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