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民族系辦工作坊 為疫後中國民族誌研究開拓新視野

日期 : 2021-11-30 單位 : 民族系
【民族系訊】
民族系於11月26、27兩天主辦「挑戰、跨越、啟發︰疫情衝擊下中國民族誌的研究展望與反思工作坊」。 這次活動,主要聚焦六位具備豐富的中國民族誌實證研究經驗的國內外學者,就其專業領域,講授更有執行層面意義的思考與步驟,來為後疫情時期的中國民族誌研究,提供更積極的視野與參考價值。本次工作坊共有二十多位來自不同學校與科系的研究生報名,活動採取主講人主題講授、小組討論與心得交流,讓參與學員增加更多的腦力激盪與主題反思的機會。

社科院院長楊婉瑩在首日開幕式致詞中提及,舉辦這次活動的意義與各個主講講題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本院相關教學研究規劃提供很好的參考。接著民族系主任官大偉也肯定這次活動所強調的跨學科方法與研究視野的多樣性,這些對提升研究生在中國大陸進行後續的實證研究,或取代性觀察等思考步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接下來的主題課程中,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斐玟以其多年在湖南江永縣研究當地特有的「女書」的豐富經驗,提出民族誌文本分析的多種重要意涵。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紹華從異文化研究、比較性研究到世界性研究,分別提出當前中國研究的「巨觀」與「微觀」兩種視野並重的意義,並分享她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進行醫療人類學的研究心得。接著民族系副教授張中復以《熱什哈爾》與《維吾爾人》這兩部穆斯林罕見歷史文本的當代再現,來反思「宗教中國化」政策的不同影響與面向。之後民族系副教授高雅寧以她在廣西壯族地區的田野經驗,透過與在地學者的現場連線,來說明通過網路研究儀式文本的可能性與模式,為疫情期間的田野中斷提供另類有效的觀察方法。

第二天首先是民族系助理教授劉子愷,以他在兩年前從事田野的親身體驗與事後的觀察,來討論疫情中以雲南佤族所屬的中緬邊境上,分級主權與科技官僚主義所展現的民族誌內涵與當代理論對話的意義。接著,澳洲La Trobe大學研究員 Gerald Roche以疫情中,大量網路文本渲染效應下所產生的平庸性見證(banal witnessing),來反思民族誌研究解讀中情境意義的雙重性,及其所展現出容易讓人輕忽的不當性。此外本次工作坊還配合中研院民族所進行孔邁隆(Myron L. Cohen)教授演講的讀書討論會,以擴大並深化與本次活動主旨有關的觀察層面。

來自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三十多位師生,藉由本次工作坊兩天來提供的密集且多樣化的學習互動機會,深刻體會到面對疫情的挑戰,各種思維下中國民族志研究取向的特色與重要性。同時也讓自己面對後疫情時期所開展的專業研究與學習進程,有著一定的因應意識與自信心,而這也是主辦本次工作坊最主要的目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