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陳熙遠談「陰陽三節」文化史

日期 : 2021-10-25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第二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榮幸邀請到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熙遠為客座講座教授,承續已故林富士教授(1960-2021)專注文化史研究的初衷,展開一系列的演說。10月18日於羅家倫講堂,先由校長郭明政頒發聘書,並寄予本講座與國際知識交流的重要性。接著,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是次講者陳熙遠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學程博士,其研究領域為清代歷史與檔案研究,首場演講以「陽節與陰節──節慶中的眾人、諸神與群鬼」為題。

 

講者先談及「陽節與陰節」的選題考量,是向已故余英時院士(1930-2021)與林富士教授致敬,並呼應杜正勝院士「重新認識中國」中文化意涵的課題。「陰陽三節」與節慶的關係,主要涵蓋陽節的歡樂與日常,以及社會動員與國家調控;陰節的官方厲祭與民間鬼節,進而展現畛域文化的差異。為此,從文化史研究嵌入,不同於「帝王將相」史,有助我們更明瞭普羅大眾過活的實況。

 

那麼,古人過陽節有何特色?講者以元宵節為例,指出在此節日裡,富含「強烈的社會性格」,民眾共同參與賞燈活動,打破鄉城、性別、階級間的隔閡,既為各人自由交際互動的場景,同時也顛覆日常生活中規律與慣性之時空秩序。

 

陽節也具備一定的社會號召力與國家控制。誠如端陽節慶中,塑造出鄉園節慶與地域文化認同的形成,尤其競渡源流的官方定調與地方歧說,各地有著獨特的龍舟競賽活動,並展演作為競速、競鬥與競技的舞台。

 

至於陰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藉由將城隍收編官方祀典的壇廟體系中,遂成「人道」(廟祀)與「神道」(壇祭)並存的雙重神格。更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在民初五四時期,上海城隍廟仍然舉行三巡會。

 

總的來說,從節慶觀察歷史文化的歷時性變化與區域性差異。當中包括群眾性──從家族的團聚,擴及社會動員的慶典;以及宗教性──國家祝典與民間信仰的交會。

 

「中國社會文化史」系列講座其他場次:

10/25(一) 14:10-16:00 演講(九) 聖人之學與眾人之學──從聖諭宣講到鄉約教化

10/29(五) 14:10-16:00 工作坊(三) 歷史研究的數位轉向──對碧落與黃泉裡的東西動手腳

詳細資訊及報名請點選此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