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角下的窮人與貧民區經濟學 探討貧者無法脫貧的原因

日期 : 2020-09-07 單位 : 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

【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訊】

本校「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USR共好文山計畫)於8月26日舉辦「貧窮專題討論會Ⅳ:國際視角下的窮人與貧民區經濟學」。

在前一場專題研討會中,懷俄明大學副教授陳怡伶帶領聽眾破除人民對社會住宅的刻板印象,並提出社會住宅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主張。本場次繼而邀請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蘇昱璇(以下簡稱蘇老師),引導與會者探討貧者無法脫貧的原因,並邀請經濟系助理教授黃柏鈞擔任與談人,在會後與共好文山計畫團隊成員及其他致力於改善貧窮議題、進行社會實踐的與會人士進行對談。

 

經濟弱勢社區各面向的生活及貧者的心態

蘇老師以導讀的方式,帶領與會者理解經濟弱勢社區各面向的生活及貧者心態。透過兩篇文章,對經濟弱勢社區的生活進行鳥瞰式的介紹,並解釋貧者之所以無法脫貧的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篇文章為〈窮人的經濟生活〉(The Economic Lives of the Poor)。這篇文章運用貧者的消費習慣、謀生技能及儲蓄與借貸習慣等一手資料,描述極度貧窮(extremely poor)狀態下的經濟生活,包括他們掌握的選擇,遭遇的困境與面臨的挑戰。蘇老師利用這篇文章點出,貧者的心理特徵可能是他們無法脫貧的原因之一,他們在心理上不願意投入於薪資更優渥的工作,導致收入一直無法提升。然而如此的迴避,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對他們的情緒有正面的作用,因為思考生活上的經濟問題,將會使得他們更難於面對極度貧窮下苛刻的生活條件。

 

經濟弱勢社區:令人深陷貧窮的陷阱

第二篇文章為〈發展中世界的貧民區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lum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藉由這篇文章,蘇老師試圖向與會者解釋導致貧者深陷貧窮的結構性因素。文章以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投資惰性(investment inertia)及國家政策(state policy)三個面向,反駁將經濟弱勢社區視為過渡階段,並主張貧者終將改善經濟環境、融入都市生活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恰如其反,經濟弱勢社區的貧窮出現了代代相傳的現象,社區居民亦恆常地深陷於貧窮的狀態。在檢討「善意忽視」(benign neglect)及「土地實名制」(land titling paradigm)等國家政策的缺失後,蘇老師強調文章結論:一個包括透明的土地市場、地方治理、公眾投資及低廉房價的全面性政策,才是幫助貧者脫貧的有效方法。

 

以國際視角觀計畫場域

與談人經濟系助理教授黃柏鈞認為,比起演講中所介紹的國外經濟弱勢社區,臺灣的政策較為完善,執行也較有效率。因此提出在場域進行實驗性研究的建議,如:福利依賴對貧者的影響,以了解社區居民的實際情況及心態,作為有效制定政策的基礎。

與會者懷俄明大學副教授陳怡伶就發展經濟學的視角,指出安康社區的建設本為政策之宣示,而非真正有效幫助貧者脫貧的介入。此外,在研究貧窮議題上,財稅、健保、收入等私密資料的取得難度,亦成為與會者之間熱烈討論的議題。本校社會系副教授鄭力軒亦談到政府政策的缺失,表示國內普遍將貧民議題視為城鄉差距的問題,因此安康社區這類位於都市的貧窮社區,則較少得到資源的挹注。

 

專題討論會之構想及目標

專題討論會是USR計畫下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由於計畫團隊在場域觀察到社區貧窮的成因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動態性與循環性。因此希望藉由專題討論會的舉辦,邀請校內外對於本計畫所設定之年度議題有專業研究或實作經驗的專家學者,以導讀、講座、經驗對談、工作坊等形式,強化計畫團隊之實踐與研究能力,並舉辦年度議題年會,呼籲社會對弱勢社區的關懷,建立我國社區永續培力的典範。

 

貧窮專題V:結合社會實踐經驗討論社會救助法

第四場貧窮專題討論會圓滿落幕,第五場討論會將於9月23日召開,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鄭麗珍擔任主講人,以社會救助法之觀點,進行貧窮議題的深入討論及分享。對此有興趣的教職員工生,請於9月21日前洽詢張小姐(校內分機69203,或來信yenning@g.n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