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國學院與全創碩合辦講座Ⅱ 談社群媒體與抗議動員

日期 : 2022-05-26 單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訊】
政大創新國際(創國)學院與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全創碩)學程於5月10日再次共同舉辦「社群媒體與抗議動員」(Social Media and Protest Mobilization)英語講座,由創國暨法學院助理教授陳柏良主持,華盛頓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蕭遠進行演講,與談人則邀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暨政治學系教授俞振華共襄盛舉。延續5月3日蕭遠老師針對社群媒體/兩極化以及不實跟錯誤資訊的分享,此次演講聚焦在社群媒體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

本講座同時以線上跟實體的方式進行。講座的開始,蕭遠以太陽花學運為例,帶出本次講座的核心-社群媒體於社會運動中帶來何種影響?蕭遠首先提到,傳統的社會運動多藉由組織性、正式性的團體來建立成員間的強連結(strong ties)並採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然而在現今社會下,出現了另一種模式-連結性行動(connective action),這種型態是藉由團體裡個人對某共同議題的想法與行為,形成一種對外輸出。而社群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建立弱連結(weak ties)的平台,並使議題跟行動得以被迅速放大,賦予了參與者更多的彈性發揮空間。

接著蕭遠提到,社群媒體擁有個人化、即時性以及擴散性的特性,可以協助我們了解社會運動是如何透過社群媒體來行動的。接著並分享了他的一項調查研究,聚焦在社群媒體與微觀的個體動機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社群媒體的確會對個體產生認同感、憤怒等心理動機,特別是在激發使用者感知自己能貢獻於運動的「效能感」;此外這種個體的心理動機,也是促成宏觀狀況-社會運動的要件之一。

在講座的後半段,蕭遠討論社群媒體的弱連結如何驅動的社會運動,並分享了他的第二個研究 (Hsiao, 2021, Social Forces)。探討在數位網路下,人際網路的構造如何定義?以及此種數位網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促進人們集體行動?研究結果發現,數位網路中擁有緊密的核心連結,當環境不利時,這種密集的關係能有效發揮效果,從而較容易動員較高成本的社會運動;然而,他同時也有鬆散的外圍連結,對於在外圍個體來說有影響則有所限制。

與談人俞振華提及了太陽花學運的政治背景因素與醞釀過程,並認為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成功集結大眾,不只因為社群媒體,也包含前階段的過程中,實際組織的涉入。此外,他的研究則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越久的人,更傾向在社會運動中待得更長久。俞振華認為,社群媒體的確對於個人的動機有很大的影響,但在研究社會運動時,各種時空下複雜的背景因素也需要被考慮,例如在BLM運動,數位網路中的交集中也有不同的種族背景。並鼓勵在未來,可以針對「失敗」跟「成功」的社會運動進行一系列比較研究,從不同面向去了解社群媒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在現今社會中,社群媒體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而這些社群媒體在人與人的溝通、連結上是如何發揮它的功能,或帶來何種,以及甚麼程度的影響力,皆是數位時代下的我們可以好好深入思考的問題。最後在此特別感謝蕭遠、Chrissy Cook、俞振華以及陳柏良老師為這兩週帶來精彩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