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晟談社會問題辨識與數位工具設計

日期 : 2022-04-08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社科院舉辦跨域研究Brown Bag Talk系列講座,於4月7日邀請到國家寶藏計畫發起人蕭新晟前來分享「社會問題辨識與數位工具設計」。蕭新晟在就讀高中時隻身前往美國留學,一路讀物理讀到碩士,又參與許多新創公司團隊擔任工程師,如今返臺後的他也自行創業,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並致力於數位治理的議題及資訊開放的實踐。

長年旅居美國的蕭新晟於2016年參加臺灣線上社群「g0v零時政府」舉辦的「黑客松」活動,秉持著對臺灣的情感及對家鄉歷史「尋根」的熱忱,提出「國家寶藏」(Taiwan National Treasure)專案計畫。透過自行開發App,在美國各檔案局、圖書館及研究所等機構,挖掘與臺灣有關但埋藏在海外的歷史文獻。蕭新晟坦言技術建置是整個計畫中最困難的部分,也笑稱當時這個計畫讓自己登上了頭版頭條,但程式卻還沒寫完,也因此備感壓力,後來將六個月的任務時間壓縮到三個月就完成。

談到數位治理,蕭新晟以國家愛沙尼亞為例,分享過往前往愛沙尼亞時,對該國政府數位治理的能力感到驚嘆。高達99%的政府服務都已經數位化,民眾只要綁定手機認證後,就能在網路上快速的報稅、查看病例或是戶籍等各種資料。從2002年推動至今,全國百萬居民都已經習慣這樣數位化的生活。同樣是小國,臺灣在2015年開始著手研究eID的實行措施,原訂2020年要試行換發,卻因為民眾對資安風險及隱私權的種種疑慮緊急喊卡。對此,蕭新晟同樣提出舉例愛沙尼亞在面對資安漏洞的處遇,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信任」。「技術不是最大的問題,信任才是」蕭新晟這麼說,也在分享的架構書中提到,愛沙尼亞政府在收到資安疑慮的通知的同時,除了主動向民眾揭露此事以外,同時超前部署的完成修補,最終事件圓滿落幕,沒有任何人的資料遭到竊取。在這過程中,蕭新晟不只強調「信任」是數位治理的本質之外,讓資訊同步且能夠透明開放的「開源」也是重要一環。

蕭新晟表示數位治理的推動其實最需要的還是政治意志,曾經參與過選舉的自己十分有所體悟,在政府願意開放、民眾願意信任的前提下,數位治理才有其發展的空間。本次特別邀請到校外講師,使校內老師們也十分興奮的交流。主持人楊婉瑩院長也同意數位治理的挑戰經常還是政治信任的問題,如同在防疫過程的政府染疫者足跡揭露涉及的隱私爭議,需要足夠社會信任方能為之。創新國際學院的杜文苓教授分享自己擔任開放政府的委員,回應講者介紹愛沙尼亞對比臺灣現況數位治理的處境,並提及目前開放政府在「開源」的推動上亦是一個里程碑。博後研究員廖育嶒對國會開放的議題也提出想法,本校名譽教授關秉寅老師則提出關於對政府貪腐透明及資安的疑慮在各國發生的情況。經濟系李文傑副教授則以經濟學家的角度提出關於資訊產權定義,以及資安損害賠償等問題表示這是在臺灣數位治理可能碰到的問題。地政系林士淵老師也對國家寶藏計畫中美國檔案局的地圖檔感到興趣。林子欽副院長對於國家寶藏資料的運用也很好奇,提出分享。

即使是連假剛結束,校園內彷彿還不是很熱鬧,但這場跨域研究講座的熱度,卻在各個老師之間不停蔓延,似乎也在說著,學術之間的交流與成長,並沒有因為假期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