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汎森談清代學問的政治意義

日期 : 2021-12-06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11月22日舜文大講堂,舉辦本屆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王汎森,以「清代學問的政治性」為題,進行第二場的系列講座。是場演講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其談及去(2020)年杜正勝院士在「重新認識中國」演說中,提醒我們歷史課題最終仍是與政治議題相關,此話正可呼應本場主題關切政治性的命題。

 

講者王汎森先闡明清代邁入新的格局。有別於明代最後的一百年,映現心學、士風、學風思想的大變化。直至清以後,主流學問開創出另一種的新局,考據學與政治有密切關聯性。猶如「經典到今天還在說話」,旨在回到六經的聖人世界,酷似18、19世紀德國知識人主張「出發到雅典」的思想意涵。

 

接著講述清代學問的政治意義,乃與宋明理學形成兩套不同的世界觀、政治觀的決戰,試圖樹立一種新的道德。表面上考據學僅在古代鉤沉,實質蘊含對君權的態度,比方說,戴東原談及屈賦採用三次「至純」形容。

 

考據學逐漸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政治理想。誠如包世臣(1775-1855)主張以「禮」為中心的政治思想;民國學人張舜徽(1911-1992)《壯議軒日記》所述,清代禮學,即「政治學」。既用歷史脈絡理解經書,也用歷史脈絡解析「政治」,並擺脫「理」的世界,以六經為真理的蓄水池。在此同時,以夏商周三代作為現實政治新的模範,宛如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新羅馬」的模樣;又好比糖果融化在口中。歸結來說,顯然難以用進化論的線性思維,來詮釋清代學問富含「時間的斷裂」;經學重塑受現實政治的壓力下,產生內在的變化。問答環節中,杜院士分享對清代政治權力集中的看法,並述及日本德川時代,諸侯各據一方的權力架構等。

 

接下來還有多場王院士的演講活動,歡迎諸位撥冗蒞臨,共享知識饗宴。

 

※王汎森院士系列講座「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場次:

12/13(一) 14:10-16:00 工作坊(一) 晚清以來的「新治理術」

12/20(一) 14:10-16:00 工作坊(二) 近代的烏托邦衝動──附論「近代科學概念與政治」

12/27(一) 14:10-16:00 工作坊(三) 主義時代的來臨──從五四到後五四

詳細資訊及報名請點選此處